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2|回复: 0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学者和研究员

[复制链接]

7628

主题

179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415
发表于 2024-6-5 23: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Wuhan University)


中心简介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中心是跨学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机构,涉及中国史、哲学、文学等一级学科。中心下设有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研究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室、荆楚文化研究室和《人文论丛》编辑部。
中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着力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和“流”。在中国文化史、先秦两汉思想史、中国古代礼制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明清哲学史、元明清文学、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近代文化转型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同时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普及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本着惟一性的平台建设宗旨,基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心,也是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建设和社会服务中心。
1996年4月,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成立,冯天瑜教授任院长。1999年,在该研究院基础上,整合武汉大学人文学科力量,组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教授任主任。2000年,中心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冯天瑜教授任主任,郭齐勇、陈锋、陈文新、杨华教授为副主任。2005年,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985工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基地。
2017年,中心由杨华教授继任主任,储昭华、余来明、曾晖任副主任。冯天瑜和郭齐勇教授担任名誉主任,陈锋和陈文新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心学者
中心现有校内外专兼职研究人员45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包括武汉大学资深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武汉大学杰出教授6人,珞珈特聘教授 10人,校聘驻院研究员1人。中心聘请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国内各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1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聘请国内外中外知名学者20余人担任中心顾问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专兼职研究人员
姓名研究方向备注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湖北地方史、明清文化史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20世纪中国哲学国家教学名师
陈锋中国经济史、财政史、明清史
陈文新中国小说史、明代诗学和科举文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杨华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礼学和经学、中国文化史、楚地出土简帛和楚文化史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余来明元明清文学、中国小说史、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储昭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国伦理思想史
吴根友明清哲学、比较哲学、政治哲学、先秦道家与诸子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任放中国经济史、区域社会经济史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李天虹出土文献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李维武20世纪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校聘驻院研究员
陈伟战国秦汉简牍整理与研究、先秦秦汉史
张建民中国社会经济史、民间文书与地域社会
谢贵安中国史学史、国学史部研究、明清文化史
李少军中日近代文化比较
徐少华中国历史地理、青铜器与简帛文献、楚文化研究、商周考古
晏昌贵中国历史地理、出土简帛数术文献、先秦秦汉史
刘国胜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战国秦汉史
徐水生中日哲学思想交流史、道家哲学思想
彭富春美学的一般理论、中国古典思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昌切中国现当代文学
卢烈红汉语语法史、训诂学
傅才武文化经济史、文化体制、文化产业
胡治洪先秦儒学、现代新儒学、中国现代哲学
欧阳祯人中国哲学史、儒家思想、新近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中国文化史
聂长顺日本文化史、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
洪均清代财政史、军事史
张昭炜阳明学文献整理及研究
王林伟儒家哲学、现象学、东西方哲学思想比较
姚彬彬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佛教史
吴光正古代小说、道教文学、佛教文学、元明清文学、文学与图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鲁小俊明清书院、科举、文学
钟书林先秦两汉文学、敦煌文学
刘乐恒现代新儒学、中国哲学心性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
申万里元史、中国古代教育史
周荣中国社会经济史、佛教史、古籍版本学
杨国安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乡村史
薛梦潇秦汉史、上古礼制研究
李宗桂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现代新儒学中山大学哲学系
丁四新先秦两汉哲学、出土简帛思想、儒家哲学与经学清华大学哲学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姜生中国历史、宗教与传统思想文化的交叉研究和文化战略研究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曹峰先秦秦汉哲学、先秦名学、日本汉学译介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邢文中国文化史、中国美术史、中国手稿文化、中国简帛学美国达特茅斯学院
来国龙中国早期艺术史、青铜时代考古学、出土简帛研究、文化遗产研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艺术史系
简小滨比较文学、跨文化交流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

研究课题
中心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规划学术发展,积极有序推进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百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项目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5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3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项目
年 度项目名称主持人
2009儒学形态与功能的近百年变化与未来展望李维武
2009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政政策研究傅才武
2010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五种)集成研究李天虹
2015出土简帛四古本《老子》综合研究丁四新
2015清代财政转型与国家财政治理能力研究陈锋
2015周代汉淮地区列国青铜器和历史、地理综合整理与研究徐少华
2016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陈伟
2017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陈文新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
年 度项目名称主持人
2001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张建民
2011民间文献与明清两湖乡村赋役征收实态研究杨国安
2018《钟惺全集》整理与研究余来明

马工程项目
年 度项目名称主持人
2009中国古代文学史陈文新
2012中国哲学史郭齐勇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年 度项目名称主持人
2003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陈伟
2007近代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文化互动研究冯天瑜
2008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陈伟
2013中国山区开发与发展的历史研究张建民
2014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阐释及其实践路径吴根友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年 度项目名称主持人
2001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陈 锋
2001战国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陈 伟
2002明中叶以降中国文化内部现代性因素研究冯天瑜
2002宋明时期长江中游的儒学研究郭齐勇
200316-19世纪的文学进程与中国思想文化变迁陈文新
2003中国传统社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张建民
2004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杨 华
2004戴震与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吴根友
200519-20世纪中国哲学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李维武
2005楚国都城与疆域演变研究徐少华
2006实录修撰与中国传统史学流变谢贵安
2006明清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昌 切
2007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徐水生
2007清代以降长江中游农村社会及文化变迁任放
2008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启蒙反思”论说胡治洪
2008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罗运还
2009早期巫、史文化的蜕变与先秦士人文化的崛起程水金
2009晚清至抗战前夕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研究李少军
2010清代盐业史:盐政、盐税、盐商与盐业文化陈锋
2010刘咸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欧阳祯人
2011科举制度与明清社会陈文新
2012上博楚竹书儒道哲学文献研究丁四新
2012古代类书的文化历程司马朝军
2013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郭齐勇
2013近代新名词与传统重构聂长顺
2014国学读本编纂与两岸传统文化教育冯天瑜
2014台湾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卢烈红
2015民间日用类书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杨华
2015明代诗史流变研究余来明
2016阳明心学的历史渊源及其近代转型研究欧阳祯人
2016明清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研究任放
2016科举文化与明清知识体系研究陈文新
2016明清地方宗教文献与汉传佛教世俗化研究周荣
2016明清史学与近代学术转型研究谢贵安

代表成果
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例如,《“封建”考论》(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冯天瑜)、《中国儒学之精神》(郭齐勇)、《熊十力思想研究》(郭齐勇)、《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陈锋)、《中国文学编年史》(18卷本,陈文新)、《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李维武)、《中国哲学与日本文化》(徐水生)、《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张建民)、《中国实录体史学史》(5卷本,谢贵安)、《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诸问题》(吴根友)、《古礼新研》(杨华)、《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丁四新)、《现代思想衡虑下的启蒙理念》(胡治洪)、《简帛中的政治哲学》(欧阳祯人)、《从心性到政治》(欧阳祯人)、《近代教育术语生成研究》(聂长顺)、《元代科举与文学》(余来明)、《“文学”概念史》(余来明)、《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张昭炜)等,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中心学者还主持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部分原始文献,例如,“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陈文新等)、“晚清财政说明书”(陈锋等)、“三礼文献”(杨华等)、“阳明后学文献”(张昭炜等),明人文集(余来明等)。中心学者的代表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科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湖北省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国学大典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学术交流

中心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境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有广泛的学术联系,通过学术互访、共办会议和学术工作坊等方式,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20年来,围绕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先后举办了“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论坛”等5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100余人来校讲学。中心学者先后有20余人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东京大学、爱知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地进行访问交流。

人才培养

中心培养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高水平人才。招收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同时接收相关专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国内外访问学者。自2006年独立招生以来,中心累计招收博士生47人,硕士生75人,接收博士后28人来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中心现有专职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在国家、学校和社会奖助学金之外,中心还设有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每年支持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由中心毕业的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主要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少已成长为各单位的骨干教师。中心编撰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系列教材,包括《中国文化史》(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哲学史》(郭齐勇)、《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冯天瑜、杨华)、《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郭齐勇)、《中国文学史经典精读》(陈文新)等。中心学者还分别作为首席专家,承担《中国哲学史》(郭齐勇)、《中国古代文学史》(陈文新)等“马工程”教材的编撰工作。

社会服务

中心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国家和地方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先后在武汉“长江文明馆”建设、汉正街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与湖北省政府合作共建“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与湖北省教育厅合作共建有“湖北省两岸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冯天瑜教授组织编纂的《国学》、《朝读经典》等,已成为全国多省通用的中小学国学教材。图书资料中心现有图书5万余册,专业学术期刊40余种,并设有伊原泽周(武汉大学校友、日本追手门学院大学名誉教授)先生赠书室、萧箑父(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先生赠书室。中心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数字文献中心,以方便海内外相关研究工作。《人文论丛》中心主办有综合性学术集物《人文论丛》,为CSSCI来源集刊,每年6月、12月分两辑出版。《人文论丛》创刊于1998年,迄今已累计出版29卷,包括特辑4卷。《人文论丛》发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有学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术”并重,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设有人文探寻、历史文化语义学、文史考证、中国哲学与思想、中国语言文学、明清经济与社会、礼制研究、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述评等栏目。

联系方式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网址(URL):http://ric.whu.edu.cn/
电话(TEL):+86-027-68756919(办公室)  +86-027-68753821(研究生教育)
传真(FAX):+86-027-68756919
Email:ric@whu.edu.cn(办公室) ricpapers@126.com(《人文论丛》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网与国学网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11-25 12:40 , Processed in 0.06764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