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2|回复: 2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色与优势和主要研究方向

[复制链接]

7628

主题

179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415
发表于 2024-6-5 18: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原武汉大学“电离层实验室”和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的,于2000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

电离层实验室源于1946年建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是我国最早开展电离层及电波传播研究和教学、培养电波传播和空间物理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发祥地之一。老一辈科学家桂质廷、梁百先、龙咸灵教授等早年在电离层赤道异常现象研究中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武汉大学成立空间物理学系,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随即获准成立。1981年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学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7年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89年获世界银行贷款资助,经国家批准成立电离层国家专业实验室。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部级重点实验室前身是天文、重力实验室,由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夏坚白教授于1957年创建,并得到前苏联著名物理大地测量学专家布洛瓦尔的帮助,逐渐形成了卫星大地测量和物理大地测量学科两大优势,并不断向地球科学相关领域渗透。198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大地测量学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项目。1996年固体地球物理学被批准为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该实验室更名为现代地球动力学实验室,1996年批准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部级重点实验室,随着学科发展,1999年9月改名为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实验室。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始终瞄准学科前沿,以探测和研究地球各圈层及外层空间各种相关物理场及其时空分布为目标,推进人类对地球及其空间环境的科学认识,为国家资源和环境政策、灾害对策、空间和国防技术的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室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和电信学院的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机制、电磁波传播及工程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自2000年成立至今,实验室在中高层大气非线性传播模型、日地扰动传播的MHD模拟以及电离层层析成像等空间物理热点研究方面与国际处于同一水平;在利用非相干散射雷达的观测数据分析极地电离层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全球与局部重力场精化、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反演理论及应用、卫星大地测量技术及应用等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方向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有4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实验室特色与优势

本实验室是空间物理与大地测量学科交叉结合的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依托的两个学科—空间物理和大地测量是国内最早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国内唯一的空间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重点学科及“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实验室的科学目标侧重于中高层大气、电离层与磁层的探测与理论、地球重力场与空间大地测量理论、方法与应用等科学领域。这是其它类似实验室所没有的或者非重点的研究方向,对空间物理和大地测量学科发展不可或缺。同学科相近的其它实验室起着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对地球物理过程和行为的认识。

目前实验室已具有较好的软硬件环境,实验室使用面积约2600平方米,拥有多台自主研发的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中高层大气探测设备,也配置了国际先进的导航定位与重力探测设备,建立了多个野外观测基地,具备一支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较合理的研究队伍和团队。实验室在中高层大气非线性传播模型、日地扰动传播的MHD模拟以及电离层层析成像等空间物理热点研究方面与国际处于同一水平;在利用非相干散射雷达的观测数据分析极地电离层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地球重力场和空间技术定位等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方向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提出的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反演理论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这为实验室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空间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大气和海洋科学等共同构成认识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不同层次的科学体系。实验室以探测和研究地球各圈层及外层空间各种相关物理场及其时空分布为目标,努力推进对地球及其空间环境的科学认识,为国家资源和环境政策、灾害对策、空间和国防技术的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实验室立足于空间物理和固体地球物理的基础研究,瞄准地球空间环境和大地测量学科领域的国际前沿及我国重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向,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使本实验室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此科学目标指导下,本实验室确定了以下8个研究方向:

(1)电离层与磁层
本研究方向以电离层地面探测和卫星实地测量为主要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电离层动力学过程、电离层与磁层和热层大气耦合、极区与中低纬电离层相互作用以及太阳活动对磁层-电离层的影响等。其科学目标是全球日-地空间天气模式化与预报,为磁层-电离层-热层系统空间天气灾害效应监测预报、无线电导航通信和航天活动等实用领域服务。该研究方向又分为四个既相互联系又侧重不同的子方向:(a)南中国电离层结构、地域特性与动力学过程研究;(b)极区电离层特性及其与磁层和热层耦合研究;(c)磁暴过程及其磁层/电离层系统效应研究;(d)电波传播及其在地球环境遥测中的应用。

(2)中高层大气环境及其电磁波诊断方法
本研究方向旨在研究中、高层大气的结构以及扰动变化在不同高度和不同参量上反映出的行为,揭示中国上空中、高层大气的结构特征以及扰动的规律,建立中国上空中、高层大气的背景模式。此外,结合理论模式,阐明中、高层大气暂态结构的成因,为国防工程和航天活动服务。该方向又分为三个子方向:(a)中高层大气结构和扰动过程的研究;(b)中层顶区域光化与动力学过程;(c)中、高层大气环境预报模式和方式。

(3)日地系统扰动传播及空间天气预测
日地系统是一个包含太阳大气、日地行星际空间、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层次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太阳活动引起的强烈扰动(太阳风暴)严重影响近地空间环境。空间天气主要是指对地面和星载电子系统和人类生存条件造成严重甚至灾害性影响的空间环境变化过程。本研究方向视日地系统为一个整体,着重研究太阳扰动如何传播到近地空间和如何预报灾害性扰动。该研究方向包括三个子方向:(a)日冕和行星际扰动过程的磁流体力学模拟;(b)近地空间磁流体力学波动的激发和传播;(c)空间天气预测方法。

(4)地球重力场理论、方法与应用
地球重力场表征了地球空间基本力学环境,是发展空间技术、建立地球参考坐标系、资源勘探和发展远程武器所需要的基础信息。精密确定地球重力场是本实验室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包括三个子方向:(a)地球重力场基础理论研究;(b)全球与局部重力场逼近的理论和方法;(c)卫星重力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

(5)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反演与内部地球物理
该方向属于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科交叉研究领域。选择适当的地球物理模型,利用大地测量监测数据反演和解释相关地球内部物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地球变化和地质灾害的现代手段之一。该研究方向包括三个子方向:(a)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反演;(b)极地大地测量与全球变化;(c)地球固体潮和地球自转变化。

(6)空间大地测量理论、技术及应用
空间大地测量是利用卫星或河外类星体射电源电磁波信号精密测量地面及外空间任意点三维坐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现代大地测量的核心技术,也是大地测量扩大其应用领域的主要手段。着重研究卫星运动轨道理论,地球坐标系的定义和实现,地壳运动监测技术及应用。该研究方向包括三个子方向:(a)卫星精密定轨的理论、方法及技术;(b)大地测量参考框架的建立与维持;(c)地壳运动的监测及应用。

(7)近地空间与海洋电磁波遥测理论与技术
地球及其外部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本研究方向旨在研究利用电磁波探测遥感地球及其外部空间环境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反演技术,研究地球及其外部空间环境电磁波探测遥感设备新技术,为人类了解和掌握地球空间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和高频无线电探测设备。该研究方向包括四个子方向:(a)复杂系统电磁波传播理论及其在卫星大地测量中的应用;(b)高频无线电海洋学;(c)地球空间环境高频监测雷达;(d)卫星测高技术在海洋动力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8)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及其应用
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为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提供了直接的地球物理证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观测方法和反演技术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研究。该研究包括四个子方向:(a)各向异性介质面波频散特征研究;(b)面波层析成像技术;(c)多波勘探技术;(d)AVO技术及其应用。


7628

主题

179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4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18: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宁津生院士
宁津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曾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分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委员会中国分会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学术杂志《大地测量手稿》和《大地测量公报》编委,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高等学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教育部“工程教育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组长,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和第二版《测绘学科》主编、《大辞海》分科主编等。
宁津生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地球形状、外部重力场及其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是该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重要学术带头人。近年来,他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其中“全国及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研究及实施应用工程”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星测高学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等项科研成果及其相应的著作、教材等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材、图书一、二等奖。与人合作编著和翻译出版教材、专著和外文文献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李建成院士
李建成,男,1964.12生,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珞珈特聘教授、国家测绘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获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大地水准面研究中国代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卫星测高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专题研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审组成员、科学通报等刊物编委;“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其时变效应研究”科技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05年获加拿大Calgary大学国际杰出科学家称号。

易帆教授
易 帆,男,1957.01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博士,现任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三、四届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高层大气遥感探测与数值建模”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武汉大气遥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中高层大气遥感探测与数值建模”创新群体带头人。

张绍东教授
张绍东,男,1972.10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博士。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气象学会天气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中高层大气遥感探测与数值建模”创新群体研究骨干。

许才军教授
许才军,男,1964.03生,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国际大地测量联合会理论大地测量委员会反演工作组成员、星载和机载成像系统应用分会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Applied Geodesy” 、“Geodesy and Geodynamics”等杂志编委。

罗志才教授
罗志才,男,生于1966年12月,四川隆昌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地学大辞典》地球物理学学科编委、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和Geodesy and Geodynamics编委等。
长期致力于物理大地测量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等30余项,在卫星重力测量、地球重力场建模、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及工程化应用、时变重力场反演及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曾获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湖北省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

姚宜斌教授
姚宜斌,男,1976.01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重庆大学兼职教授;获第13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5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编委、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会员。

姜卫平教授
姜卫平,男,1972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南溆浦人。现任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卫星测高组委员、《测绘学报》编委、欧洲地学协会(EGU)成员。
长期致力于卫星大地测量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在GPS精密数据处理和卫星测高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研究及应用成果。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973”计划等项目50 余项,在JGR、EPS、科学通报等刊物和IUGG等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科研论文80余篇(SCI 17 篇、EI 28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 项(均排名第2),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 项(一等奖5 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创业奖”,2008年被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授予“客座教授突出贡献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易帆教授
易 帆,男,1957.01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博士,现任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三、四届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高层大气遥感探测与数值建模”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武汉大气遥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中高层大气遥感探测与数值建模”创新群体带头人。

张双喜教授
张双喜,男,1963.04生,毕业于香港大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日本世纪COE基金、香港RGC、UGC等支持的近10项国际合作项目;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学会副主任委员。

申文斌教授
申文斌,1960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和1985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地球物理系主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地震学会理事,“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以及“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测绘科学”等杂志的编委。
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相对论大地测量以及固体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出版专著三部,合作出版教材1部;主持和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完成了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袁志刚教授
袁志刚,男,1974.10生,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博士,现任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8月-2004年9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太阳与地球环境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在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做二站博士后研究。出站后作为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引进到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电离层扰动、热层-电离层-磁层耦合的研究工作。
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张小红教授
张小红,男,1975.08生,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测绘学院院长助理兼导航工程系主任。
长期致力于卫星导航定位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SCI论文50余篇,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编写教材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PPP-RTK工作组主席,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导航定位学报编委等。

桑吉章教授
桑吉章,男,1963年6月出生于浙江余姚。 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1986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97年获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昆士兰科技大学卫星导航空间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至2013年任职于澳大利亚EOS Space Systems公司,历任高级研究工程师,主任(principal)研究工程师 , 模型/分析部经理. 2013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特聘教授。在过去15年于EOS Space Systems公司主要从事空间监测(space surveillance)和空间情势警觉 (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 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目前研究重点包括:超短弧初轨确定,稀疏数据条件下的碎片轨道确定和预报,大气质量密度模型精化,半解析法轨道计算, 空间环境管理等。


7628

主题

179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4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18: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验室现有在编固定人员68人,流动研究人员29余人。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的职称结构为:正高级职称30人,其中院士2人,青年千人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部级跨世纪优秀人才7人,还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珞珈特聘教授等。副高级职称29人;中、初级职称11人;其中有63人获得博士学位。实验室高度重视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一直秉持“科学研究”与“队伍建设”并重的方针,努力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稳住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以实现实验室的科研传承性和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2016年队伍结构与团队建设成绩显著。李建成院士荣获2016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负责的“现代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评为优秀直接进入立项阶段。姚宜斌教授入选2016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荣获第十五届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行业奖。宁津生院士荣获第二届“感动测绘人物”荣誉称号。姜卫平教授荣获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并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许才军教授荣获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张小红教授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申文斌教授入选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郭斐入选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为进一步改善实验室队伍结构,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发展,充实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力量,在2016年度,实验室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引进了宋晓东教授,并成功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B类)。

实验室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最后学历
专业
在实验室从事的研究方向
职称
在实验室工作起止时间
称号
1
宁津生
本科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1999-
中国工程院院士
2
李建成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1999-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
李征航
硕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06-
国家级教学名师
4
许才军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1999-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
5
姜卫平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1999-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6
易帆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1999-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
张绍东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1999-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8
罗志才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199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9
姚宜斌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06-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0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06-
/
11
袁志刚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200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2
王慧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2006-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13
桑吉章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13-

14
倪彬彬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2013-

15
马淑英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1999-
/
16
赵正予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1999-
/
17
吴雄斌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1999-
/
18
操华胜
硕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教授
1999-
/
19
申文斌
博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教授
2002-
/
20
黄春明
博士
自动控制
无线电物理
教授
2002-
/
21
蔡红涛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2005-
/
22
孙海燕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06-
/
23
邱卫宁
硕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06-
/
24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06-
/
25
徐晓华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06-
/
26
黄开明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教授
2007-
/
27
朱良保
博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教授
2007-
/
28
张双喜
博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教授
2008-
/
29
王正涛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05-
/
30
王甫红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教授
2006-
/
31
罗佳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2-
/
32
岳显昌
博士
计算数学
空间物理
副教授
1999-
/
33
周云良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副教授
1999-
/
34
陈庭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1999-
/
35
张朝玉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1-
/
36
余长明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副教授
2002-
/
37
张丽琴
博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副教授
2004-
/
38
黄劲松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6-
/
39
汪海洪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5-
/
40
吴云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6-
/
41
邹贤才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7-
/
42
褚永海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7-
/
43
刘万科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8-
/
44
徐新禹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8-
/
45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6-
/
46
温扬茂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09-
/
47
杨国斌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副教授
2009-
/
48
周晨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副教授
2009-
/
49
金涛勇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10-
/
50
张守建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10-
/
51
周晓慧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11-
/
52
龚韵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副教授
2012-
/
53
顾旭东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副教授
2013-
/
54
霍学深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13-
/
55
钟波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副教授
2010-
/
56
张煜
博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副教授
2012-
/
57
陈巍
博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副教授
2012-
/
58
邓洪涛
博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讲师
1999-
/
59
张云鹏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讲师
2005-
/
60
硕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讲师
2006-
/
61
汪建军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讲师
2010-
/
62
柳付超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讲师
2012-
/
63
黄狮勇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讲师
2013-
/
64
甘泉
博士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
讲师
2013-
/
65
刘洋
博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讲师
2013-
/
66
李大炜
博士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讲师
2013-
/
67
郭斐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讲师
2014-
/
68
陈华
博士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讲师
2015-
/


http://logeg.sgg.whu.edu.cn/team/build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网与国学网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11-25 12:41 , Processed in 0.0699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