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简介及计算机类(计算机与智能科学类)专业介绍 http://cs.cqupt.edu.cn/
023-62461432/62468349
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是在学校原计算机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1989年,学校为适应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产业部各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原电信工程系计算机教研室和校计算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原计算机系。2001年学校院系调整,将原计算机系和原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的数学部分合并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年下半年,学校进行学科结构调整,将数学部分划归新组建的数理学院;2010年初,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学科部分划归我院,形成了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8年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简称人工智能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合署办公。学院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重庆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等。
学院招收计算机与智能科学类本科生,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本科专业;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重庆市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在校学生4300余人(包括留学生82人),其中本科生28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现有在册教职工15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40人,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超过80%。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巴渝学者、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等知名专家,以及兼职教授、特聘教授和访问学者。
学院下设计算机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空间信息系、数据科学系、计算机基础教研部、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等个6教学机构,以及计算机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已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个,现有多粒度认知计算理论及应用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大数据智能计算、图像认知、智能信息处理、网络安全与管控、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重庆市创新团队5个,拥有大数据智能计算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旅游多源数据感知与决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数字经济智能与安全川渝共建实验室、计算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图像认知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重庆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市级工程实验室、移动互联网数据应用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空间大数据智能技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处理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
学院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0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面上)、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市教委)、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大、重点)等2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各类横向项目3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000多篇,论著被他引100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发明专利成果转化2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
近年来,学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多名教师在国际粗糙集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等国内外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兼职(客座)教授并指导研究生。学院成功组织承办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系列高峰论坛、2019年美国计算机协会自适应收敛系统研究(ACM RACS2019)、2021第七届大数据和信息分析国际学术会议(BigDIA 2021)、2021中国多媒体大会(ChinaMM 2021)、第25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系主任/院长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院邀请到图灵奖获得者John E.Hopcroft教授,中国科学院张钹院士、徐宗本院士、管晓宏院士,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郑南宁院士、桂卫华院士、陈纯院士、戴琼海院士、王恩东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欧盟科学院院士任福继教授,加拿大Witold Pedrycz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欧洲科学院郭毅可院士等到校开展学术交流,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仁荷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
学院注重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建设有计算机软件教学部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了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数据库原理》、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建设有《数据挖掘基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基础》《新一代网络技术及应用》等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以及《人工智能原理》《高级数据库系统技术》等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近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和工程教育改革,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300余项。
2024年6月
计算机类(计算机与智能科学类)专业介绍
[(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专业)一年级结束以后分流]
专业(类)简介: 21世纪以来,计算机与智能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计算机与智能科学大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厚基础、重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初心,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驱动”的教育使命,培养拥有宽厚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 大类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负责建设。学院的前身计算机系创建于1989年,办学历史悠久,教学经验丰富。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重庆市一流专业3个,有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认可。学院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单位、重庆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等级,2020年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ESI最新排名为前1.762‰。 大类共有教授30多人,副教授30多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拥有“大数据智能计算”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旅游多源数据感知与决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图像认知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与华为、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面向教学或科研的联合实验室。 大类学制四年,前一年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三年为专业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按大类培养,专业学习阶段分别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专业进行培养。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700多名,每年本科毕业生近700名,初次就业率92%以上,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者30%左右。毕业生持续多年在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起薪等方面位居全校前列,获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经济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介绍
专业(类)简介: 本专业是重庆邮电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专业联合培养的学士学位项目,第二学年在重庆工商大学就读住宿,其余学年在我校就读住宿,符合该项目专业学位授予条件的,由两校共同授予工学和经济学学位。 学制: 四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采用“新工科+新商科”的创新教育模式,与重庆工商大学共同培养既掌握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又通晓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农业经济、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经济金融理论,信息科技与现代经济深度交叉融合,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业务场景具有深刻理解,具有跨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数字经济精英。 核心课程: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据结构、大数据技术导论、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 就业去向:通过系统锻炼学生的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学理论及应用、智能经济应用与创新实践的创新引领性人才。 能够胜任公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岗位,也可在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从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研究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