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8|回复: 0

本科专业 乡村治理专业介绍及开设院校|农业经济管理类 乡村治理专业代码120303TK

[复制链接]

5474

主题

103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194
发表于 2024-9-6 14: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科专业 乡村治理专业介绍及开设院校|农业经济管理类 乡村治理专业代码120303TK 授予管理学学位

乡村治理(Rural Governance)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于2022年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

2022年8月3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教高厅函〔2022〕23号),设置的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中有“乡村治理”专业,归属于乡村发展领域。
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新增了包括乡村治理在内的21种新专业,并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乡村治理培养目标
乡村治理专业立足于乡村振兴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战略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管理学、农业经济学、涉农法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农林技术等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三农”服务意识、党建能力、公共责任、法律意识和创新精神,能适应乡村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以海南大学为例) [5]
乡村治理专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固、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和服务各层级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层次乡村治理人才为目标,培养扎实掌握数理基础、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管理、乡村规划、乡村组织、社会发展、农业科学知识,熟悉乡村振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乡土文化,拥有良好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宽阔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提供乡村治理解决方案、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交叉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乡村治理专业特色
专业主修课程为管理学、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调查、乡村治理概论、农村社会学等,同时配合农村社会调查实验、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治理专业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在师资方面,学校组织建立了“三个一百”工程,联系百个基层乡镇组织、签约百家涉农企业、聘请百名优秀校外实践指导老师。(以海南大学为例)

乡村治理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经济学、法学
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政治学、社会调查方法、乡村规划学、非营利组织管理、涉农法学、“三农”政策理论与实践、管理心理学、智慧乡村技术与应用。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美丽乡村认知实习、涉农产业链经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农村社会调查实习、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治理专业综合实训、乡村治理专业实习等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乡村治理就业领域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涉农部门。


为了让您更加明晰的对 乡村治理专业 有较深入的理解,我们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开设了此专业的高校自己的介绍供您参考,希望对您初步了解乡村治理专业有所帮助。
---------------------------------------------------------------------------------------------------------------------------
福建农林大学 / 乡村振兴学院 / 乡村治理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乡村治理专业专业介绍

专业概况
该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我校是福建省高校中首个设置、全国前三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乡村治理专业立足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打造福建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善治乡村的战略目标,围绕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以中国式现代化中城乡基层治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德才兼备、“一懂两爱”、具有较高国际视野、政策水平、数字治理素养和基层实践能力的乡村治理人才为目标,培养扎实掌握现代农林技术、集体经营管理、产业发展、乡村规划、乡村建设、乡村组织、基层治理等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乡村振兴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乡土文化,具备良好的政治能力、发展能力、经营服务能力、技术服务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能够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等部门提供乡村治理解决方案、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
对接学校优势学科,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驻村实训“干中学”育人模式。乡村治理专业以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涉农法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农村发展和治理挑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创新,构建以“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小院”的校内外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优秀学生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研修项目,学校坚持立足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出更多乡村治理的专业人才。

就业前景
学校坚持“乡村治理+”的复合专业培养模式,乡村治理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发展口径宽广,毕业生不仅具备乡村基层“党务、村务、政务、事务”的专业治理能力,而且还具备乡村运营、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数字化治理等专业才能,具备成为乡村CEO和乡村致富带头人的专业潜质。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乡村基层等部门和领域从事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相关工作,可继续深造攻读农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农村发展概论、乡村建设学、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调查方法、乡村规划与运营项目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社区营造与乡村治理、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乡村运营理论与实践、乡村数字治理、农村电商与创业等。
实践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专业基本技能实践4周,课程论文3周,教学实践6周,军事训练2周,创业就业实践1周,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考核2周,毕业论文6周,毕业实习10周,共34周。

师资力量
乡村治理专业专任教师规模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有境外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70%,陆续引进了985高校5位博士和香港理工大学1位博士(台湾籍);专业还先后引进台湾等地兼职教授授课8人,形成了多元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温铁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粮食安全专家委员、国家发改委新型城镇化专家委员、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商务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重庆市、福建省等专家顾问,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独立董事。

苏时鹏,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福建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优秀教师,“乡村治理与绿色创新管理”省级硕士导师团队负责人、“基层治理与绿色创新管理”省级案例库负责人。主持国际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获得福建农林大学严家显最高奖教金、校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研究工作。

张国防,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被中宣部授予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员”,生态扶贫创新模式被评为首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和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主要从事生态扶贫、林下经济、香料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理事会理事。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首席主持人,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专项等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4部;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导研制国家标准1项,省地方标准3项;获福建省新品种认定7个。

范水生,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团队”首席导师,国台办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全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生态管理与绿色经济、产业培育与乡村规划、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著作和主编教材5部;主持各类涉农规划8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曾获评福建省第二届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福建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朱朝枝,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首届全国服务乡村振兴"名课名师"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导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各1门,主持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兼任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农村发展规划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

曾芳芳,女,农学博士,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访问学者,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师培训师,福建省最美农业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长期从事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农业多功能性产业开发教学与实践工作。近年来,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农业农村部、省、市各级政府、企业委托涉农规划项目100余项,在SCI、CSSCI等国内外权威、核心以及各级学术刊物正式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实践》《农业多功能性与产业发展》《福建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当代价值》等专著3部,主编《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等教材8部并获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1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3),兼任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家委员,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福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等职。

刘飞翔,男,生态经济学博士后、台湾中兴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多功能农业与农村区域发展、社区营造与美丽乡村建设、贫困与反贫困研究。全国高校农村区域专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秘书长、福建省首届城乡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晋江研究院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治理硕士生导师团队首席导师、福建省青年创业导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连江县党校特聘教授,同时担任晋江、永春、连江、永泰、德化、仙游、华安等地乡村振兴专家委员。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各类现代农业与产业园区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村庄规划、农业品牌发展规划60余项,在国内核心以及各级学术刊物正式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2篇社会服务成果获得省领导批示肯定。

苏宝财,男,1977.10,农业经济管理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与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农村发展方面。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11个,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项,在CS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黄立洪,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7年10月出生,博士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农村发展、创意农业、农产品营销、生态补偿及循环经济。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0多篇。荣获过福建农林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老师、福建农林大学“五四优秀青年”、福建农林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王晓,男,人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近10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教育部社科司“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福建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务院参事室“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入选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优秀科研人才计划。

毛丽玉,女,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多功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农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发展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10项参与数十项,主持或参与现代农业规划服务类课题数十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4部,参编著作2部,发表代表性学术文章8篇(核心及以上),资政报告多次获省级决策采纳。

马改艳,中共党员,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社科规划、省科技厅创新战略项目、省委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项目、省级教改重大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研究20多项,在福建日报(理论版)发表2篇理论文章,2份政策咨询报告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主要从事乡村治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课程有《农村社区治理》、《农村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学》等。

张俊娜,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乡村治理、合作社、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
甘肃农业大学 / 管理学院 / 乡村治理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乡村治理专业简介(120303TK)专业特色

乡村治理专业为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的21个新专业之一,该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的特设专业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专业代码后加“T”和“K”,目前全国仅有5所高校获批招生此专业,我校为第二批获批招生乡村治理专业的4所高校之一。

本专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固、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和服务各层级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层次乡村治理人才为目标,培养扎实掌握数理基础、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管理、乡村规划、乡村组织、社会发展、农业科学知识,熟悉乡村振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乡土文化,拥有良好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宽阔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提供乡村治理解决方案、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交叉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涉农法学、乡村治理概论、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三农”政策理论与实践、自然资源产权产籍管理、智慧乡村技术与应用、乡村振兴案例解析、农村社区治理、社会研究方法、村庄规划等。

就业方向
乡村治理专业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涉农公共部门从事乡镇经济社会管理、农业技术管理及规划工作;在县、乡两级政府从事公务员工作;在村和社区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在各类涉农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农场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农业产业园区从事农产品开发、农产品营销、农业产业开发工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基层单位中从事管理与协调工作、法律法规咨询等工作。


---------------------------------------------------------------------------------------------------------------------------
河南农业大学 / 文法学院 / 乡村治理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治理本科专业已通过教育部评审,2024年首次文理兼招60人,和海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一起成为该专业首招的五家高校。

据介绍,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乡村治理专业,以培养较高国际视野、政策水平、数字治理素养和基层实践能力的乡村治理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扎实掌握现代农林技术、集体经营管理、产业发展、乡村规划、乡村建设、乡村组织、基层治理等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将使毕业生熟悉乡村振兴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乡土文化,具备良好的政治能力、发展能力、经营服务能力、技术服务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能够成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参与者、引领者。

河南农业大学开设乡村治理专业,为全省乃至全国大专院校开设乡村治理专业积累经验、提供样板,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
甘肃农业大学 / 管理学院 / 乡村治理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乡村治理专业简介

专业特色
乡村治理专业为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的21个新专业之一,该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的特设专业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专业代码后加“T”和“K”,目前全国仅有5所高校获批招生此专业,我校为第二批获批招生乡村治理专业的4所高校之一。

本专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固、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和服务各层级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层次乡村治理人才为目标,培养扎实掌握数理基础、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管理、乡村规划、乡村组织、社会发展、农业科学知识,熟悉乡村振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乡土文化,拥有良好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宽阔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提供乡村治理解决方案、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交叉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涉农法学、乡村治理概论、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三农”政策理论与实践、自然资源产权产籍管理、智慧乡村技术与应用、乡村振兴案例解析、农村社区治理、社会研究方法、村庄规划等。

就业方向
乡村治理专业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涉农公共部门从事乡镇经济社会管理、农业技术管理及规划工作;在县、乡两级政府从事公务员工作;在村和社区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在各类涉农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农场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农业产业园区从事农产品开发、农产品营销、农业产业开发工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基层单位中从事管理与协调工作、法律法规咨询等工作。




本页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的网络收集整理,仅作为有志于 乡村治理专业 学习的学子初步了解和参考消息(不作为依据),具体一切以培养单位的最新正式文本为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5-10 04:51 , Processed in 0.0704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