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简介
学科源自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第六研究所,60多年来,始终坚守在核工业阵地,坚持为核工业人才培养不断档,坚持核科学研究不断线,坚持为核工业服务初心不改变,坚持“举核旗、做核事、育核人”的使命担当,为我国国防工业、核工业、医疗健康等系统输送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学科专业齐全、层次完整、招生规模全国最大,是核行业人才培养的基石、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中坚,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前列。学科有专任教师80余人,硕博导师60余人,拥有反应堆与核动力、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三个国防特色学科;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形成了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反应堆与核动力、核聚变与核反应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60余年的发展,学科凝练了如下特色:
1)育人铸灵魂: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
2)师资聚“核”力:省聘院士2人、ICRU氡工作委员会委员1人、中组部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国家级人才6人、二级教授8人、省部级人才11人,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3)平台凝“质”量:国家级平台6个、中核集团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
4)专业显优势:核工程与核技术是国家一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计划、国防重点和紧缺、省优秀重点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国防紧缺专业;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是卓越硕士计划。
5)成果有积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明三等奖1项,省、军队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防及省部级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2、4、3项。
本学科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本学科面向全国-31省区市招生,本、硕、博在校共1953人,是国家唯一授权面向新疆、甘肃、四川、内蒙古、陕西、湖南等省份国防核工业单独招生高校,为核工业、国防工业培养了大量核类人才,涌现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杰出人才,是“核工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核安保人才培养基地”,获“核工业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氡实验室是IAEA和国际氡计量计划组织亚洲区域协调实验室、ICRU氡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是国家唯一授权高校的实验室。学科与俄罗斯联合核子所等国际知名机构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是国际合作组BESIII、JUNO、NICA-MPD、FAIR-PANDA理事单位。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核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土木工程湖南省重点学科简介
南华大学是省内较早开展土木工程本科教育的高校,具备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齐全,本科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道路桥梁及渡河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5个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列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和湖南省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2014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和住建部的专业评估(认证)。
(1)师资队伍
学科现有教师11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1人,副教授41人,博士4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5人;特聘院士1人,芙蓉学者1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6人,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蒸湘学者1人,青年英才1人,青年骨干教师8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15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15人,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10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3人。获批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3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2)科学研究
结合国家和湖南省的社会基本建设,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形成了六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即放射性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灾害防治、高性能混凝土及结构动力分析、建筑热能与新能源利用、建筑空气环境及控制、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等。在放射性污染治理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流体输送、烟草行业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部省级项目52项,科研经费9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5个;科研成果转化11项,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发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0部,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
(3)人才培养
在校本科生2100余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60余人。先后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为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8%,毕业生主要在中核集团、中核建设集团、中国建筑集团、中国铁路建设集团、中国水电集团、中国交通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从事项目规划、设计、研究、施工及管理等工作,一批校友成为业务骨干和单位或部门主要领导。学生在国家保护母亲河活动中受到国家环保部和共青团中央的嘉奖,在挑战杯、全国“人环奖”、全国节能减排竞赛、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结构力学竞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获国家、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27项,国家和省级创新性实验计划省级项目12项,国家和省级各类竞赛奖50余项,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
(4)条件建设
建有省部级平台6个。
1)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
2)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基地;
3)国防重点实验室——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4)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城建环境与节能实践教学中心;
5)湖南省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6)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土木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实验室建筑面积6500m2,仪器设备先进,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700万元。拥有PIV、探地雷达设备、岩石三轴试验机、伺服式长柱试验机、疲劳试验机、热线风速仪系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戴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TOC测定仪、凝胶成像系统、红外光谱仪、XRD、离子色谱、远距离裂缝观测系统等仪器设备。
可用于人才培养的专业图书资料书籍11万余册,外文期刊100余种。
(5)学术交流
“十二五”期间,举办国际国内会议3次,高质量举办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150余人次。30余人次到英、美、日、澳、加、德进行交流或者访问研究。先后邀请国内张楚汉、潘自强、柴之芳、计亮年等院士,Jane Sunmen等外籍著名专家来校学术交流30余次。
(6)社会服务
依托同时具有国家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与国防科技实验室认可的南华大学工程技术检测中心,以及“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湖南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南华建设工程监理中心等服务机构。工艺风力和通风除尘技术在全国的烟草行业占45%市场份额。在放射性废水处理、放射性污染地域生物修复技术,铀水冶废液铀回收方面占国内主导地位。
(7)发展历程
2000年,获得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3年,获得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6年,市政工程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2007年,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
2010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0年,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工程灾害方向)
2011年,土木工程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2014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与城乡与住房建设部专业评估(认证)
学科带头人谢水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首批),全国给水排水技术核心专家,国家首批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湖南省“土木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市政工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湖南省土建学会给排水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工业建设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水消防协会常务理事、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会员。
土木工程设六个研究方向:放射性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建筑空气环境及控制技术、工程灾害防治、建筑热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及结构动力分析、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机械工程学科
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从1984年开设机械制造本科专业开始,以机械工程学院大机械类六个本科专业为支撑,2003年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机械电子、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目前共有教学科研人员50余人,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6人,省学科带头人2名,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人选各1人,省青年骨干教师9人,留学访问学者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
本学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且有特色的五个学科方向:表面特种加工、微纳光机电工程、铀矿冶装备与核动力机械、核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机械装备自动化。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和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3部。
本学科建有中核核设施退役作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特殊环境下装备安全服役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核能装备及其安全服役技术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学科实验中心拥有5kw横流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500wYAG固体激光器、数控加工中心、扫描电镜等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800余万元。
本学科在注重深入扎实的学科前沿基础研究的同时,也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和湖南省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表面特种加工与成形技术、数控技术、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技术、卷烟厂风力送丝技术、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等领域经过多年研究积累,核心技术已产业化。核动力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铀矿冶设备与核动力机械、核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方面的研究在核工业的多个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
本学科自1958年组建衡阳医学院(南华大学前身)时成立了卫生学教研室,并招收培养卫生学专修科学生。1994年成立预防医学系,2000年成立公共卫生学院,同年卫生毒理学科获批学校“十五”重点学科,2005年成立“环境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2007年“环境医学研究所”更名为“环境医学与放射卫生研究所”,2011年“食(药)物安全管理研究中心”获批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环境医学与放射卫生研究所”为芙蓉学者研究基地之一(芙蓉学者 周平坤 教授兼任所长)。学校获得的国防科工委支持的“核辐射生物损伤与修复机制研究”平台、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也是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平台。
本学科自1993年起开始挂靠南华大学病理与病理生理硕士点毒物毒理研究方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及相关二级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分别于2000年、2006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经过53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具有鲜明公共卫生特色、核医结合特色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学科,是湖南省高校中唯一同时拥有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妇幼保健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科点。学科所覆盖的预防医学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及湖南省特色专业,卫生检验专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目前为芙蓉学者特聘岗位单位、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预防医学分委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卫生检验学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毒理学会理事单位、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常务委员单位、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卫生毒理学副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单位、《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常务编委单位、《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编委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与成果函审专家单位,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单位,是《Anal. Chim. Acta 》、《J. Electroanal. Chem.》、《Int. J. Environ. An. Ch.》、《Spectrochim. Acta A》、《Science Asia》、《Instrum. Sci. Technol.》、《J. Korean Chem. Soc.》等国际权威杂志的特约审稿专家单位。
近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973子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5项,省厅以上科研课题共81项,获省级教改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720余篇,其中国家级510余篇,SCI收录89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5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78人,其中毕业硕士研究生148人,有8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省级优秀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各1个,获省级优秀教材1部。
本学科承办、协办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2006年承办第六届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学专业委员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学术会议,2010年协办首届海峡两岸人畜共患病学术会议,2005-2006年分别承办卫生部规划教材《空气理化检验》等系列教材编写会。
本学科具备国家公共营养师培训资质、卫生检测资质,先后举办十多期国家公共营养师培训班,对外开展了健康教育、营养咨询、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母亲河湘江水质检测等系列公共卫生服务;牵头组建衡阳市控烟联盟,协建了湖南省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网站。
内科学
基础医学
矿业工程
药学
管理科学工程
====================================================
校级重点学科
化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安全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数学
护理学
设计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外国语言文学
法学
外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