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2|回复: 2

气科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科学领域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属中国气象局

[复制链接]

1918

主题

266

回帖

64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5
发表于 2024-4-3 22: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大气科学学科 (最齐全的招生单位)

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博士后流动站):气象学、大气物理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下简称:气科院)隶属于中国气象局,是中国气象局系统的最高科学研究机构,同时也是中国气象局唯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整个气象系统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气科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也是大气科学学科专业最齐全的招生单位。1993年和1998年又分别与当时的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获得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近年来,学科领域又进一步拓宽,陆续增加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自然地理学和物理海洋学等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现共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同时,我院大气科学学科还获得教育部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我院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在对全国1456个博士后工作站的评估中,我院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目前我院已出站博士后46人,在站13人,累计获得近三十项博士后科学基金,连续七年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特别资助。自1964年招生以来,气科院已经为我国气象事业已经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他们已经成为我国气象科研、业务和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还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他们分别来自包括本单位在内的中国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和中国气象局八个专业气象研究所。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 41名(两院院士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82名。全院有54名科研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拥有3名“千人计划”人选,以及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面向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高”、“新”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国家急需解决的与防灾减灾和大气环境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同时抓住国际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和未来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综合性和前瞻性研究以及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研究。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行业专项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项目等,研究内容涉及到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近20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级奖35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局的直属研究生培养机构,也是我国大气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整个中国气象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为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输送高层次的学术型科技人才。

      研究生部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方针政策;按照我国气象事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品学兼优、勇于创新的气象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生部具体负责研究生质量评估、招生培养、学籍学位、就业发展、思想政治、后勤保障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工作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https://graduate.camscma.cn/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种类最多的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以灾害天气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全球变化机理、预估及影响评估,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及科学试验,极地气象观测、分析及应用,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碳中和行动效果监测核查支撑,生态气象与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理论与方法,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理论与方法,气象影响与风险评估等为学科方向的我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面向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国际科学前沿,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发展历程
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遴选为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起进入科技部支持的国家公益类研究院。
目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正围绕国家需求,瞄准解决气象业务服务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科学前沿的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问题,致力于建成专业领域设置合理、重点学科优势突出、科技创新人才汇集、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地位的气象科学研究机构而努力。

人才状况和机构编制
现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科技人员和高学历人员为主体的实力较为雄厚的研究队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人、国家“百千万计划”人才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在职职工323人,其中,正高级专家104名,副高级专家116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236人和65人。我院作为国家首批大气科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目前在校生共34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1人,硕士生224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98人、硕士研究生1216人,近90%的毕业生在全国气象部门工作。
目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有4个管理处室,京内研究单位7个,京外分院3家,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培育类重点开放实验室(雷电重点开放实验室)。拥有固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省级气象局共建多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研究方向的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致力在围绕主攻研究方向上持续攻关。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一批优势和特色科研团队,包括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荐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雾-霾监测预报)、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3个(地球系统观测及化学天气系统、暴雨研究、青藏高原)、中国气象局青年创新团队3个(交通气象关键技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冰冻圈天气气候监测与预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涵盖重大自然灾害、大气污染防控、全球变化及应对、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主要作物丰产等专项;牵头生态环境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课题(总理基金)1项;牵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1项,获国家专利超100项。
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努力提升支撑业务的能力。同时,设计和科技支持了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大气成份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业务、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GRAPES)、新一代天气雷达质量控制和三维数字拼图软件系统、中尺度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系统(RAFS)、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大气气溶胶数值预报系统(PM2.5)、大气雷电预警系统、东亚季风预测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评估业务系统等等。以上系统和技术不同程度地推广应用到了国家级、省级业务及民航、电力等行业业务中,为国家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和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积极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气候变化、双碳目标、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保护、极地战略等,服务重大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南水北调等;服务重要决策如东方之星、白银事件、郑州暴雨、新冠疫情等,为2022冬奥、十四运等重大活动提供科技支撑,为台风、暴雨、大气污染等应急会商提供决策支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https://www.camscma.cn/

1918

主题

266

回帖

64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5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气科院研究生工作介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局的直属研究生培养机构,也是我国大气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整个中国气象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为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输送高层次的学术型科技人才。

研究生部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方针政策;按照我国气象事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品学兼优、勇于创新的气象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生部具体负责研究生质量评估、招生培养、学籍学位、就业发展、思想政治、后勤保障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工作等。


1918

主题

266

回帖

64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5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位点介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授权点是中国气象局的直属研究生培养机构,也是我国大气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本学位点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面向气象事业发展核心技术和大气科学前沿问题,开展综合性和前瞻性研究。本学位点着力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不断优化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自然地理学、物理海洋学学科建设,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和水平,努力为气象事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学术型科技人才。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后,本学位点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始终坚持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不断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现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共有研究生导师156人(博士生导师74人),其中两院院士9人,杰青5人,万人计划人才4人,千人计划人才6人,百千万工程计划人才6人,优青2人,部门级人才60多人。自学位点建成以来,已培养硕士1006人、联合培养博士228人,他们已经成为气象及环保、民航、水利等行业,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业务、科研、教学和管理岗位上的一支重要力量。2013年本学位点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5年被科技部评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本学位点作为中国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最多、规模最大、招生专业最齐全的综合研究机构,为本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至今,本学位点导师主持、参与包括973计划、基金创新群体、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科研项目共393项;发表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1432篇,其中SCI级别论文791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共103项。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科研文化,为学位点的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训练的机会、平台与精神积淀。

      本学位点作为中国气象行业研究机构,致力于围绕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强化气象事业的科技支撑,致力于培养业务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探索,打破“围墙”,促进科研与业务有机结合,为国家气象业务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2013年以来,学位点师生在科研和教学中,先后将自主研发并不断升级完善的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GRAPES)、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台风区域同化预报系统(T-RAPS)、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CUACE/Haze-fog)、新一代天气雷达质量控制和三维数字拼图软件系统、雷电预报预警系统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气象行业、军队、航空等业务;牵头设计并科学支撑的中国气候、大气成分、极地、暴雨、高原、台风、雷电及生态农气等外场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教学资料和成果。师生们针对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形成深度决策材料共108份,其中20余份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学位点已经成为科技成果业务化和支撑政府决策的重要科技力量。

      本学位点在国际、国内合作方面非常活跃,合作范围日趋广泛,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家防灾减灾方面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气象科研人才队伍的影响力。2013年以来,导师主导的WMO国际沙尘暴预警咨询评估系统亚太中心在本学位点落户,主导2项WMO研究示范项目,有近50位导师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任职,1位任IPCC AR6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10多位担任IPCC AR5-6主要作者和评审专家,组织召开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112次,学位点2015年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和示范优秀基地”。通过这些高层次的国际合作,研究生得到了更多接触国际前沿学术成果的机会,提升了学术视野,激发了科研创新潜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大学网[中国高校网]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5-20 04:03 , Processed in 0.0743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