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1|回复: 0

本科专业 劳动关系专业介绍及开设院校|工商管理类 劳动关系专业代码120211T

[复制链接]

5474

主题

103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194
发表于 2024-9-6 23: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科专业 劳动关系专业介绍及开设院校|工商管理类 劳动关系专业代码120211T 授予管理学学位

劳动关系(Labor Relations)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本专业是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劳动关系理论基础、多元的劳动关系管理技能体系、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冲突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会、科研机构等组织中专门从事劳动关系实务与研究工作,并具有深厚劳动情怀及和谐劳动关系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劳动关系主要研究社会学、管理学、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进行劳动事务的协调处理等。例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管理,劳动报酬、工伤补偿的协商,企业员工关系的协调管理,辞退、社保、赔偿金等引发的劳动争议的仲裁等。

劳动关系课程体系

《劳动关系管理》、《工会组织与管理》、《国际劳工标准》、《劳动合同制度与管理》、《劳动争议处理》、《集体合同与集体谈判》、《就业理论与实务》、《员工参与管理》、《劳工政策》、《员工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就业方向
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协调; 劳动司法机构:劳动执法监察、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关系考研方向
法律(非法学)、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



为了让您更加明晰的对 劳动关系专业 有较深入的理解,我们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开设了此专业的高校自己的介绍供您参考,希望对您初步了解劳动关系专业有所帮助。
---------------------------------------------------------------------------------------------------------------------------
中国人民大学 / 劳动人事学院 / 劳动关系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关乎社会根本的劳动关系学

——写给高中生

唐鑛 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劳动本身是对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依附于劳动者人身而存在。在农业经济文明时期,劳动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合一的,例如农民通过自身辛勤地耕耘来获取生活所需的粮食。进入工业经济文明时期后,出现了购买他人劳动力从事大规模生产的资本家以及出卖自身劳动力以获取相应报酬的产业工人。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推动了一门新的学科即劳动关系学的诞生,它主要研究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在工作场所形成的用工关系。劳动关系学最初关注的主题包括工资、工时和劳动条件,后来又加入了劳资斗争、产业行动等内容,近年来已扩大到与工作相关的全部领域和问题,诸如绩效与报酬的对等承诺与对等实现、工作生活平衡、职业安全卫生和健康、就业歧视、雇员满意度、工作安全及国际劳资关系比较研究等。

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一样,是每个人必须接触的一种社会关系。作为学生,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足够的知识,习得某项技能,以从事某项工作,从而获取报酬、实现自我,并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职场中,我们会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例如如何获得满意的薪酬、如何提升绩效表现、如何建言献策、如何加入工会、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这些都属于劳动关系学所要研究的范畴。

此外,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关系正受到社会大众和专家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劳动者和企业追求的根本利益不同,前者追求更高的工资收入,后者追求更高的利润,希望降低用工成本,二者存在根本的冲突,而经济转型是对原有资源分配体制的重新划分,容易激化劳动者和企业的利益冲突,因此这一时期往往是劳资关系紧张的时期。如果政府规制不到位,就会恶化劳动关系,酿成社会重大事件。例如山西“黑砖窑”事件、“开胸验肺”事件、“重庆出租车罢工案”、“东航返航事件”等。这些都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学致力于通过对劳动关系运行规律的研究,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研究某些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运行的规律,社会科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劳动关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劳动关系主体、结构、环境和运行的规律。劳动关系的概念是劳资双方在工作场所形成的用工关系,因此其核心主体是企业和劳动者,劳动者为企业提供劳动,企业为劳动者支付报酬。除此之外,政府也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为平衡劳资双方之间的力量,政府主要扮演规制者、监督者、损害控制者、调解与仲裁者等角色。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就是劳动者、企业、政府三方之间的关系,所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环境影响以及他们之间互动的规律。

更具体一些来说,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包括微观劳动关系管理和中观、宏观的劳动关系治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微观企业内部雇主与雇员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治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这个层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雇主与雇员,内容包括企业用工管理、员工发展的全流程设计,涵盖全部工作场所内调整雇主雇员之间关系的制度。第二个层面偏重中观和宏观,是以社会中劳方、资方和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协调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中观层面包括区域、行业劳动关系治理,这个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不仅仅涉及雇主和雇员这两个利益相关者,政府、工会、价值链相关方都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劳动关系的综合治理当中。宏观层面包括国家劳动关系治理及国际劳动关系治理,内容涵盖国家劳动标准立法、国际劳工标准、跨国劳动问题综合治理等。这个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涉及更多利益相关者,社区、其他经济体甚至环境都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这两个层面都是劳动关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是中观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真正搞清楚企业内部的实际用工情况后才能进行科学的产业治理;中观、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对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进行规制约束,使企业内的劳资行为在合理的规则网络下运行,追求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最大化。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劳动关系学可以使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可以使用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对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研究和定量研究;可以使用历史学的历史归纳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对劳动关系史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使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对劳工心理、劳工意识进行研究;可以使用法学的逻辑演绎方法对劳动关系领域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研究;可以使用政治学的方法研究政府的政治主张、规则、行为等。劳动关系学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采用什么学科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最合适、最科学的方法研究最有价值的问题。

作为同样研究劳动领域相关问题的学科,人们常常把劳动关系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等学科进行比较。劳动关系学应当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和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假设是员工与企业的合作,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竞争。如果员工与企业是完全合作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解释框架是最合理的;假如各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的,劳动经济学的解释框架则是最优的。但事实上,既不存在完全的合作,亦不存在完全的竞争,正是真实世界的不完美赋予了劳动关系学无限的生命力。

劳动关系学的发展也有赖于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在不同院系中都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英国的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等也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劳动关系专业正式列入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类,全国已有50多所大学开设劳动关系课程。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启动了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模式,并招收劳动关系方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劳动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正在中国蓬勃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约9.1亿,如此庞大的人群都将面临劳动关系的问题。随着21世纪共享经济的发展,工作本身的特征也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O2O模式下的云工作模式和P2P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工作模式。如今,不论是企业的雇佣模式还是劳动者的工作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关系研究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劳动关系学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相信在未来,劳动关系学会呈现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劳动关系专业介绍

劳动关系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劳动关系专业研究的对象是政府、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她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宏观层面上,主要研究国家的劳工政策与产业政策;在微观上层面上,主要研究企业的劳资关系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

为什么要选择人民大学的劳动关系专业?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科地位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拥有劳动关系专业全国唯一的、同时也是最全的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国阶段的学生。人民大学劳动关系专业拥有全国最雄厚的师资,在研究、教学、对外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在国内首屈一指;并且在国际劳动关系学界,也拥有一席之地。

劳动关系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劳动关系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有:1.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学、法学、西方经济学;2.专业学科必修课:劳动关系学、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劳动法学、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国际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等。

具备哪些特质的学生更适合学习该专业?
劳动关系是一门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在培养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劳动法、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基础知识。所以,学生选择劳动关系专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质:1.学习刻苦;2.兴趣广泛;3.视野开阔;4.勇于创新。

在劳动关系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1.刚入门时,因涉及到多门学科,会感觉学习有些迷茫;2.因之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社会现象,对现实的问题感触不深,需要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3.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还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

社会上对劳动关系专业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劳动关系专业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发展起来的,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认识还不够充分;但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实施,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视。

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劳动关系专业的应用性非常强,专业性人才也非常缺乏。专业人才可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包括:1.企业内部的劳动合同和劳资关系管理;2.企业内部的员工沟通管理;3.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4.劳资冲突和矛盾的解决。

劳动关系专业有哪些学术传统和知名学者?
劳动关系专业在国外是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有几大学术传统,比如制度经济学传统、牛津学派、多元主义以及策略选择理论传统。知名的学者包括:康芒斯(John RogersCommons)、费边社的韦伯夫妇(Sidney Webb and Beatrice Potter Webb)、邓洛普(John Dunlop)等。

劳动关系未来发展

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哪些行业就业?
劳动关系专业是门新兴专业,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并且就业单位和起薪都非常可观。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有:1.公务员,主要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仲裁院以及工会部门工作;2.企业,主要在大型国企、外资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3.高校,主要在各高校工作。

劳动关系专业出国率和保研率如何?
学院学生选择在本校升学或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其他境内外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比例接近60%。保送研究生的比例每年超过30%。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劳动关系系 / 劳动关系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劳动关系专业介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关系本科专业培养契合中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要求,以深厚劳动情怀、多元知识体系和综合实践能力为基础,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的劳动关系人才。致力于为企业培养具有解决劳动关系合规和风险防范的员工关系管理专家;为工会培养具有工会意识、熟悉工会工作各模块、全流程的未来工会专家;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部门与社会保障部门迅速适应工作的专业型人才;以及各类从事劳动风险防范化解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工作的特殊技能人才。

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
劳动关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全部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博士学位教师10人,占91%;4名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占37%。依托学院师资力量,劳动关系方向校内研究生导师9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
闻效仪,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工商管理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议专家。研究领域:中国工会体制、集体协商理论与实践、劳动争议与职工群体性事件。在《社会学研究》、《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总工会、广东省总工会等委托课题项目。担任多家工会组织、政府机构和企业顾问。

课程设置
鉴于劳动关系学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其专业培养方案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四大学科支柱,主干课程或称专业基础课均围绕这四个学科设置,其中包括劳动关系概论、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实务、比较劳动关系与国际劳动标准、统计学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和计算机等课程。
各门课程强调实践,强化案例,强培技能,突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凸显特色,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力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实务工作能力。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劳动关系专业是国内第一家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平台上的交叉应用型学科。
1.深耕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综合全面的知识基础。
2.强化以实践教学模式,让劳动关系人才在毕业之后更加具有竞争力。打造“三提升”路径:提升对劳资矛盾和争议原因的精准判断能力,提升对劳动关系管理实务的运用能力,提升对劳动法务工具的驾驭能力;建立多种专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3.引入新教学技术推动教学理念的实践。推动更加适应“00后”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索针对“05”后的教学思路与方向,全力实现教学中有趣、有料、有心的融合。
4.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构建系统的学生培养体系。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崔天译:2015届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现任法官助理。
刘晴:2019届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2019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21年7月至今就职于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副主任科员,讲师。曾受人民网等媒体采访报道;就职期间曾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学生工者”等荣誉称号。
王淼:2020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工人日报社人事处工作,主要负责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职称评审等工作。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劳动经济学院 / 劳动关系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劳动关系专业简介

劳动关系专业所在学院作为全国最早从事劳动人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机构(1956),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类课程(1981),最早开设劳动关系专业方向(2002);全国首批开设劳动关系专业(2006);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科教评价网”2020年专业排名全国第二,2022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全国排名第二。

劳动关系学专业(卓越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120211T)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学科视野,具有社会公正理念,精通劳动关系理论知识,善于沟通,能够应用劳动关系理论、技术、方法处理劳动关系领域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能以专业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胜任各类企业、政府、工会、相关社会机构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具备从事劳动关系相关工作的素质与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政治素养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
2. 理论要求:系统掌握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产业心理学和劳动法学的基本知识,全面掌握劳动关系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方法,熟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策略与技术、预防与处理劳动争议的各种渠道及具体操作技术,熟悉国家劳动关系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其应用,熟练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具有扎实的劳动关系理论基础,具备综合视角分析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3.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思辨能力;通过劳动关系实践学习、体验和研究,具备对劳动关系规则的评估与实施的能力;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具备英文或其他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办公软件方面的操作能力。
4.人文素养要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健康的心理和体魄;了解管理学科动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人格健全,思想完善。

三、培养特色
1、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劳动关系学理论为核心,采众家之长,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视角构建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架构,使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根据劳动关系学科的发展规律、劳动关系人才市场和教学要求,强化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劳动关系管理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兼具研究性和实践性的复合型人才。
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学生实践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将专业知识的课堂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模拟、校际间的模拟比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集体谈判、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预防、劳动争议处理等实践能力;完善“双导师”制度,通过学校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将课本知识与实践需求直接对接,缩小学生培养与市场需要之间的差距。
3、注重本土性和国际性的融合。劳动关系学科具有本土性和国际性,为此通过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劳动关系的运行环境和现状,并且通过开设双语课、全英课、国际交流,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来学院交流访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的运用能力和对域外最新专业发展的掌握,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4、雄厚师资助益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设立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度为每名学生自入学就配备专业导师(全部由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担任),通过开展讨论式、研究式以及案例教学等方式,拓展学生理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成长为集研究型与实践型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助益。

四、主要课程
经济学原理、劳动经济学、统计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劳动关系学、工会与工人运动、集体谈判、劳动法律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员工参与理论与实务、员工关系管理、人事心理学、劳动社会学。

五、学制与学位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制度,学生在校修业年限可以提前至三年或延长至六年,修满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
广东金融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劳动关系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劳动关系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广东金融学院是华南地区首个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本科院校,从2014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是适应珠三角经济转型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学科平台基础上的工商管理类交叉应用型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管理咨询公司、地方各级工会组织中从事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管理,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后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界的法律精英。

主要课程:劳动关系专业的基础课程均围绕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四大学科设置,包括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社会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专业课程以劳动关系学、劳动法学为主干,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国际劳工标准、绩效与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等核心课程相匹配。再辅之以劳动争议处理综合实验、社会统计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实训等工具实验类课程,以加强学生未来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师资力量

我们拥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团队,师资力量强大。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劳动关系分会的会员单位。教师的在研项目包括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三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项等,年均在SSCI、CSSCI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期刊二十余篇。每年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奖项。每年组织师生队伍积极参加“全国高校集体谈判大赛”,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进入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公共关系岗工作。进入市、区级和乡镇工会组织,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化工会干部、工会协理员等职业;亦可担任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人才服务公司、猎头公司的管理、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的劳动争议调解员等。在校时可以考取的证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劳动关系协调师资格证”等。近年还有一批学生通过考研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985、211高校深造。

市场需求: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和新经济的产生,各种类型的劳动关系问题层出不穷。2015年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意见》的出台充分表明了政府对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视。2017年,“劳动关系协调员”正式进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劳动关系协调员”进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时代。珠三角地区对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需求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到这个领域,就业前景日趋向好。自专业开设以来,我院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超过7成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和HR相关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高。



本页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的网络收集整理,仅作为有志于 劳动关系专业 学习的学子初步了解和参考消息(不作为依据),具体一切以培养单位的最新正式文本为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5-10 03:01 , Processed in 0.0899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