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宁工科研平台/宁波工程学院科研平台/宁波工程学院重点实验室
 
 ============================================================
 宁波市跨海深水桥梁数字工业化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
 
 宁波市跨海深水桥梁数字工业化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的国家重大需求,以解决当前国内跨海深水桥梁建管数字工业化水平低、深水基础建造装备智能化程度不足、深水桥梁维养技术手段匮乏等瓶颈问题为导向,围绕“跨海深水桥梁数字工业化建造和智能化安全运营维护”重点任务,聚焦数字三维场景、建养装备智能化技术等科技问题,主要开展海洋深水基础建造关键装备技术和工艺、跨海深水桥梁上部结构数字工业化建造技术、跨海深水桥梁智能化安全运营维护技术等三个方向的关键技术研究。
 
 该实验室有望在深水桥梁领域形成国内外强点和亮点,提升我国跨海深水桥梁工程原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带动相关建造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助力传统建造产业数字工业化转型升级,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落实“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贡献宁波力量。
 
 ============================================================
 宁波市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
 
 宁波市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原宁波市城市交通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11月,下设交通大数据实验室、车路协同实验室、数字孪生实验室、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室等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1100平方米、各类教学与科研实验设备1500多万元,拥有一支以全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专家领衔、青年博士为主体的宁波市创新团队,基本建成了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智慧交通类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数字道路建设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智慧交通与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面向智慧交通、数字道路、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开展智慧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养、交通系统节能减排与绿色运营等方向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上,实验室近年来突破了重大工程占道施工下的城市交通精细化组织与智能化管控、城市停车数智管控与精准服务、大规模网络级道路交通绿波协调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相关成果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奖多项。在人才培养上,实验室老师近年来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获奖。
 
 ============================================================
 宁波市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宁波市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B类)(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宁波工程学院,融合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优势团队建设,旨在为解决国家卡脖子科技问题贡献宁波力量。实验室由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林珑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办公和科研用房面积超过500平方米,隶属科研人员初始15人。实验室聚焦化工重点基础材料的加工与改性和新型功能材料研究,以促进宁波石化区化工产业均衡、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瞄准重点基础化工新材料研究前沿,在氢化树脂改性、有机光电材料与绿色催化材料等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一支学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长期稳定的化工新材料学术技术团队。
 
 ============================================================
 浙江-乌克兰纳米生物科技联合实验室
 
 浙江-乌克兰纳米生物科技联合实验室,依托宁波工程学院和乌克兰表面化学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浙江省三大战略科创高地进行建设,聚焦纳米生物科技领域开展联合创新研究工作。通过双方技术和人才深度交流、合作与创新,实现“纳米二氧化硅药物载体材料”及其“新一代高效吸收功能性保健品”的技术迭代及其产业化。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宁波工程学院中东欧研究所的积极协助下,浙江-乌克兰纳米生物科技联合实验室于2023年初全职引进乌克兰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图洛夫教授、工程院院士达齐亚娜教授团队,开展建设工作。一年来,实验室已开发出纳米SiO2粉体肠道吸附剂、纳米SiO2水合粉体肠道吸附剂、纳米SiO2粉体/人参复合肠道吸附剂、纳米SiO2粉体/琥珀复合肠道吸附剂等系列产品,在高端保健品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
 宁波市碳化硅半导体重点实验室
 
 碳化硅半导体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宁波工程学院微纳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建设。团队成立于2009年,历经15年发展,现为“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实验室主任杨为佑博士,为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宁波市顶尖人才。
 
 实验室现有核心师资2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3人,含正高5人、副高11人、中国科学青年托举人才1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7人、宁波市甬江人才3人。实验室先后主持宁波市顶尖人才项目1项、973计划前期专项1项、国家基金近20项等,迄今在Nat. Nanotechnol.、Chem.、PNAS、Prog. Mater. Sci.、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Chem.Int.Ed.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IF>10的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应邀撰写国际学术专著1部、专著章节2部,获省市自然科学(政府奖)奖4项。
 
 实验室拥有面积2000余平米科研场地,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具备较为完善的SiC半导体新材料与器件研发平台。实验室围绕装备智能化、晶体生长新理论和新工艺开展研究工作,推进6英寸及以上大尺寸低缺陷密度SiC衬底材料研发及其产业化。
 
 ============================================================
 精细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精细功能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于2020年1月由市教育局认定为市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围绕宁波市精细功能新材料研发与应用,以人才、学科、科研为核心,按照“行业急需,省内一流” 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建立组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的研究开发体系,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创新机制,成为宁波市精细功能新材料最重要的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依托宁波工程学院、联合宁波大型企业如宁波巨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宁波镇洋化工发展有限公司、宁波正元铜合金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长安大学等国内名校,以及宁波石化管委会等建立了良好的“政产学研”合作关系。 中心立足宁波辐射浙江,整合宁波工程学院在在材料、化工和化学等领域的学科交叉优势,构筑“新材料的关键材料—材料的绿色制备—新材料器件—材料的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研发平台,通过开展先进材料设计、关键材料开发及器件、新材料的制备技术、材料的产业化等研究,为提升我国新材料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本协同创新中心集中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隙半导体微纳米结构与器件、天然功能材料、有机功能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等四个研究方向,对浙江省和宁波市将来的产业升级将起到显著的支撑性作用。
 
 中心的核心任务是围绕新材料的产业化、工艺优化等进行研发、以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的产业化并保障其技术优势,成为新材料行业开放的创新基地、及技术成果的孵化器与转化基地。
 
 ============================================================
 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新能源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宁波工程学院牵头组建的技术创新平台,学校从2013年开始培育,2020 年认定为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并成为吉利汽车的技术供应商。中心集聚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吉利汽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吉利汽车、极氪汽车、大众汽车、万都公司、中策集团等宁波龙头汽车企业。通过技术共享、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打造全面合作关系,依托行业内关键重大难题联合研发,实现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大技术突破,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形成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高地。同时,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项目化途径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服务宁波万亿级汽车产业发展。
 
 中心已形成“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新能源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新能源汽车精密制造”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12项,企业技术服务项目370多项,科研到账经费3000多万元,获发明专利授权115多项,发表论文152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
 
 中心连续承办了四届国际/全国电动汽车与锂电池安全会议、汽车NVH技术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机械(汽车)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论坛等大会,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1000多人次参会,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
 宁波市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宁波市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是2014年7月宁波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首批3家宁波市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之一,由宁波工程学院牵头建设,是以解决城市交通关键问题为主要目标的面向区域发展应用的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依托宁波工程学院当时“三院合一”的交通学院、交通研究院和交通规划设计院,围绕市治堵办、市交警局、市交通委等三个城市交通重点部门提出的创新需求,组建了由德国魏玛大学和国内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市公交总公司、东软集团等龙头企业组成的协同创新合作联盟。
 
 中心的核心任务,一是围绕城市交通发展及综合治理的顶层设计、运行管理与控制、公交优先等关键问题,开展一系列科研任务协同创新,解决城市交通重大问题。二是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提升宁波高校交通专业学科的协同创新能力。三是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交通方面的专业人才。四是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体制。
 
 中心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导向,协同各方创新资源,攻克“实时交通状态感知集成应用技术”“城市智能交通联网联控技术”“多模式公交综合效能提升技术”等关键技术以及“中等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理论”“城市网络动态OD交通流获取理论”“多模式公交体系协同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产生系列研究与应用成果,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交通缓解污染等问题,力争取得显著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
 宁波市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研究基地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论述精神的引导下,本基地立足于宁波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实际,聚焦宁波市产业链融合、供应链优化、数字化转型等重大关键问题以及发展突出瓶颈,以扎实深厚的大数据、企业管理、产业经济、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宁波经济发展战略为背景、以创新发展为主线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从而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以及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等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本基地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聚焦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二是紧密围绕宁波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紧密关注数字赋能“两业”融合发展。本研究基地主要依托学院的浙江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应用经济”、“工商管理”等学科,目前,基地研究团队成员35名,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80%,教授(研究员)占比达三分之一,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同时,本基地还整合社科院、智库机构、企业等研究力量,充分对接先进制造业、港航企业需求,重点为区域输送人才,形成企业与高校合作共赢、科研与教学互联互通、研究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政、产、教、科”融合研究模式。
 
 ============================================================
 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基地
 
 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基地是宁波市第五轮、第六轮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主任由陈方猛副校级巡视员担任,首席专家由陈洪波教授担任。研究基地的团队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以政治学、社会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等研究理论为支撑,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团队。
 
 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基地重点开展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研究;宁波市城乡融合探索的经验与问题研究;宁波未来乡村研究三个方面的研究,既强调理论指导,又突出应用研究;既广泛借鉴相关先进城市推进城乡融合的成功经验,又立足于宁波,力求从宁波出发;既探讨现存问题,又探讨未来乡村研究。基地与宁波市发改委、民政局、农业农村局、江北区等政府部门和海曙区政协建立了长期稳定联系,多名教师参与三产融合、新型农民培养服务。研究成果主要形式为决策建议,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形成一批决策建议的智库成果,服务地方、服务政府决策,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府决策。基地1位教师受学校委任,担任缙云县大洋镇帮扶联络员,密切校地双方联系,促进帮扶项目落地,并在缙云大洋镇设立了实践研学点,助力宁工深度参与共同富裕改革发展。
 
 ============================================================
 宁波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
 
 “宁波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在宁波市社会科学院领导下,依托宁波工程学院马院负责具体运作,与宁波市委党校共同协办,致力于宁波红色文化传承传播和思政实践服务。基地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个结合”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要指示,致力于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现代化”和宁波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研究,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原则,立足宁波本地,围绕宁波市工作重点,针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红色文化筑力宁波港城现代化”实践应用难题,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咨政服务与理论研究并行,实践应用与人才培养同步,对浙江省、宁波市红色文化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发挥“咨政、启智、育人”功能,从而开发和转化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决策建议稿、高质量论文和调研报告。
 
 ============================================================
 数字道路建设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道路建设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于2022年8月由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中心以数字化改革及多跨协同理念为引领,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车路协同、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数字道路关键技术的研发、咨询服务与集成应用。
 
 中心依托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信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智慧交通研究院,与天津、广州、杭州、宁波等国内主要城市的公安交警部门、宁波交通、住建、城管综合执法等政府部门,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长安大学等国内著名交通名校,以及海康威视、东软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政产学研”合作关系。
 
 中心立足宁波辐射浙江,按照“创新驱动、需求导向、人才引领”的发展战略,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不断汇聚优秀人才引领技术发展,充分对接行业产业的需求牵引技术研发,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生态,研发城市道路数字孪生等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推动道路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治理水平的提升。
 
 中心按照“需求导向、协同管理、开放运行、独立设置、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遵循“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设立中心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中心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下设学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业务执行部门,业务执行部门设主任岗位,业务部门包括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科研管理部和研发中心等。
 
 ============================================================
 土木工程工业化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土木工程工业化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在宁波市工程结构工业化建造及使用维护成套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于2018年经申报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和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认定为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挂牌,2021年已通过责任期考核。中心依托单位为宁波工程学院,协作单位为重庆大学、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聪新能源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心依托单位与核心协同单位通过协同创新机制的连接,合作关系紧密,协同创新体不断稳定。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学校—中心—公司”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合力开展研究领域分工和产业链分工,达到了有机协同的良好效果。
 
 中心研究范围涵盖房屋建筑、桥梁工程、城市地下结构三个领域的工业化建造技术,主要包括工程结构标准体系开发、工业化标准施工工艺研发、高性能绿色建材研发、信息化监测技术和维护改造技术研究以及工业化建造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重点结合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的建设,目前科研用房面积达7931.9㎡。积极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引进实验设备,依托单位建有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室、浙江省首台多功能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系统 (4 m×4 m),拥有MTS综合结构测试系统、电液伺服静力加载试验机、多功能地下工程测试平台等大型设备,实验设备总值达9967.03万元,场地面积超万平方米,使中心试验硬件条件位于我省前列。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培育高层次人才,研究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比例达到79%以上;研究队伍的队伍层次和人才汇聚能力不断提升。
 
 中心的科研工作一直以服务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具有优势。在住宅建筑工业化和农房建筑工业化领域制订的地方行业标准,在宁波市的房屋建筑工业化领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示范和推广普及;在桥梁工程工业化建造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正在实际工程中不断地得到应用,并正从公路桥梁走向城市桥梁普及。工程结构工业化建造技术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体现明显,尤其在节约资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心学术交流活跃,承办了多次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切实增强了协同创新学术思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活动包括:中国宁波-中东欧基建教育与投资合作论坛暨中国宁波-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研讨会、第五届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宁波市岩土工程学会成立大会等,并开展了多次工程结构工业化领域的专家座谈会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扩大了中心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中心将立足宁波,面向全国,开展土木工程工业化建造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成为宁波、浙江乃至国家土木工程工业化建造技术成果的孵化器与转化基地,成为浙江省土木工程工业化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促进我国土木工程产业技术的转型与升级,使浙江省土木工程工业化建造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
 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基地
 
 依托宁波工程学院中东欧研究所(前身是2017年成立的全国首家中东欧引智工作站),中国—中东欧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1)绘制中东欧国家创新生态数字地图;(2)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智库;(3)提供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交流与合作服务。
 
 基地初步建成覆盖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捷克等国的海外科技合作网络,设立联络站13个,聘请外籍工作人员13名。基地依托宁波市正在向科技部申请承接习总书记倡议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已与中东欧国家相关单位成立了中国—斯洛文尼亚科创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希腊科创合作研究中心(筹);承担了科技部30余项高端外国专家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引进与智力交流,截止2020年底,基地协助宁波及周边地市全职引进中东欧国家高端人才,推荐人选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2名,省部级人才项目2名,县区创业项目若干个,帮助近200名中东欧国家高层次人才与国内机构开展各类科技合作。基地将深化开展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打造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和投融资等功能一体的生态链服务型基地,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产业合作和科技、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的主要渠道。
 
 ============================================================
 传声童传统文化社科科普基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希望以我们的创作点燃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把传统文化的种子种进每个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们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从小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这是传声童传统文化科普基地的美好愿景。
 
 该基地是一家围绕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面向4——12岁儿童解读中华文化瑰宝的科普基地。它位于宁波市宁波工程学院,建成于2016年,总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基地充分依托学校设备、场地、学科资源,整合专业教师资源,结合课堂实践教学优势,围绕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创作研发高质量的科普图书、文创玩具、线上线下课程及讲座、流动科普展等形式进行高质量的社科普及活动,培养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书香氤氲,恪守坚定自觉的文化自信。它致力于原创科普图书的创作,目前已出版科普图书41部,发行量超100万册,荣获桂冠童书、入选中国童书榜百佳童书等,版权输出香港中华书局,电子版本上线美国OverDrive平台,面向全球84个国家,65000家图书馆进行国宝文化传播,让中国的灿烂文化在海内外有更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动活泼,创新高质量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它运用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和途径进行科普传播和推广,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发科普周边文创、教学具、玩具、游戏棋等近300套,作品入选中国百佳文创,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文创典鉴》,受到时任敦煌市委书记陈炎人肯定,甘肃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认可,央视CCTV-10科教频道特别报道,重点推荐。宁波电视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出版商务周报、中华读书报业界、少年百科知识报、中国作家网、出版人杂志、文博圈、甬派等近50家媒体报道200余次,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10次,专访4次。
 
 多元协同,续写中华传统美美与共的优秀故事。它引入融媒体数字科普,制作线上课程及短视频105节,音频故事10节,线上线下开展公益讲座、课程和直播近200场,线上课程播放量近800万次,影响受众近千万人次。它坚持开展公益科普活动,依托高校师生优势,结合社会实践、青志活动、党支部活动等,组织大学生以流动科普展的形式“进校、进社区、进乡村文化大礼堂”,足迹遍布宁波、丽水、嘉兴以及四川省凉山地区乡村等48个学校、村落、社区。
 
 传声童传统文化科普基地始终致力于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好玩活泼的形式,浅显易懂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来活化中华瑰宝,让优秀文化的“种子”在儿童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宁波市传统文化智能传播研究基地
 
 本基地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聚焦智能文化生产、创意、消费、传播等领域,重点开展数字文化创意和传统文化传播相关研究。基地团队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先后主持了多届宁波文博会的调研与评估、浙东文化和运河文化手绘地图项目、江北区全域手绘文化地图、宁波尼斯国际嘉年华整体评估、海曙区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慈城古县城博物馆前期策划、宁海县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韩岭村AAA级景区村庄创建方案设计等30余项社会服务项目。基地成员撰写的研究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韩岭村、殷湾村等在团队协助下,已获评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宁海县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白云街道历史文化街区报告,为地方政府文化政策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本基地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基于智能技术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播研究,AI赋能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与视觉设计研究,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乡村传统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研究,智能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创意设计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研究。
 
 ============================================================
 浙江省智慧交通与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智慧交通与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是以服务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公交都市建设、智慧交通建设等重大需求,解决大都市区交通发展重大共性问题为主要目标的面向区域发展应用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于2013年1月被宁波工程学院认定为首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5月被宁波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宁波市首批三家示范性协同创新中心,于2016年12月以优秀成绩通过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验收,于2019年10月被认定为第六批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依托宁波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省一流学科,围绕住建、交通、交警等三个城市交通核心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规划、城管等相关部门提出的创新需求,组建了由宁波市住建、交通、交警等三个核心政府职能部门,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长安大学等三所国内著名交通名校,以及中兴软创、东软集团、滴滴出行、宁波轨道集团、宁波市交总公司、宁波电信、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希腊国家交通研究院等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国外研究机构等组成的协同创新合作联盟。
 
 中心围绕城市交通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城市交通运行管理与控制问题、城市公交优先发展问题等城市交通关键问题,聚焦“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策略”、“城市交通运行管理与控制”、“城市公交效能提升与优化”、“交通大数据综合研判与应用”等四个研究方向,在传统交通工程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协同开展一系列科研任务协同创新,解决我市、我省城市交通重大共性问题,在公安部交管局推荐下向江苏盐城、黔西南州等省外城市延伸;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提升浙江省高校交通学科创新能力;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交通方面的专业人才;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体制。
 
 中心将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导向,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攻克“城市路网动态OD交通流获取理论”“交通大数据综合研判分析技术”“多模式公交综合效能提升技术”等基础理论与技术,产生系列研究与应用成果,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交通污染等问题。
 
 ============================================================
 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宁波工程学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于2018年10月由浙江省教育厅认定为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中心依托专业“物流管理”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重点学科、“交通运输”为省一流学科,建有“工程管理”硕士点(为我校首批专业学位硕士点)。
 
 中心成立于2005年,为响应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八八战略”,进一步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咨政建言功能,由我校原物流研究所升格设立。
 
 服务定位
 
 历经二十年的建设发展,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已基本建成以港口物流、智慧交通物流、“一带一路”合作为特色,集咨政建言、理论创新、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性现代物流研究智库。
 
 研究领域
 
 港航物流与电商:围绕“锻造硬核力量 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发展需求,着力研究基础设施、腹地辐射、全球链接、现代航运、战略资源配置、港产城文互动发展、港口智慧绿色安全协同、跨境电商物流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为宁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提供智力支撑。
 
 供应链与“一带一路”合作:顺应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发展及推进“一带一路”合作需要,着力研究智慧供应链、危化品物流、电商供应链、跨境电商物流、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贸易流、金融流、信息流与物流的融合发展。
 
 智慧交通物流与城市治理:对接宁波“交通强国”试点城市,着力研究智慧交通、综合枢纽体系物流的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疏导、交通智慧控制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助力宁波建设智慧交通典范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