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及开设院校|公共管理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代码120403 授予管理学学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掌握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以及各类型企业中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主要研究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劳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例如:企业员工社会保险的办理,辞退、工伤赔偿等劳动纠纷的仲裁,对孤寡病残等困难户的救助,对于退伍军人、烈士家属的抚恤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核心课程
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和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如人社部门、医保部门、人事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也可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金融行业(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从事政策制定与管理工作。
考研方向
工商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
为了让您更加明晰的对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有较深入的理解,我们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开设了此专业的高校自己的介绍供您参考,希望对您初步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所帮助。
---------------------------------------------------------------------------------------------------------------------------
中国人民大学 / 劳动人事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
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郑功成 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一些风险的,生老病死更是自然法则。当个体遇到难以抵御的生活风险时,便需要国家和社会施以援手;而国家的发展成果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与途径来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社会保障正是帮助每个社会成员摆脱生活风险的社会机制和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
例如,人生步入老年时,因退出工作岗位而面临着收入中断,养老金便成了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经济来源;每个人都希望健康,但谁都无法避免疾病,一旦发生重特大疾病,便可能导致生活陷入困境,这使得医疗保险成为必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低收入或者无收入,或者遭遇天灾人祸,如果没有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部分社会成员会陷入生活危机;儿童需要托幼事业和义务教育,妇女需要生育津贴等女性福利,老年人需要养老院、老年公寓及相关服务,残疾人需要康复、护理等专门照顾;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所揭示的是人人都离不开社会保障,只有社会保障才能免除所有人的生存危机与疾病忧患,才能满足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所需要的社会福利诉求与社会化服务。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成了国家发展的重大使命,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公正与文明进步程度。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保障走的是一条从慈悲到正义之路。中国的社会保障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史书上既有国王祈雨救灾的记载,也有对士兵抚恤的措施,后来逐渐发展到系统的救灾备荒方略,并出现过政府举办的其他多种福利性项目,只不过当时不叫社会保障,而是以赈灾、济贫、施医、恤孤等名义开展的“仁政”。在西方,宗教慈善曾经是社会保障的代名词,直到1601年,英国率先颁布专门的《济贫法》,才正式以法律形式规制政府救助贫民的义务。19世纪80年代,德国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这通常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开端。但“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却是在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才开始出现。此后,社会保障即被有关国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以政府和社会为责任主体的福利保障制度的统称。然而,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又使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出现很大差异,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理论界定也就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当代世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并不统一,这也可以视为国情差异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实践的客观反映。
社会保障学就是以社会成员对福利的需求与政府主导下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但在以往的文献中,对社会保障学科性质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偏差。这一方面与研究者不同的专业视角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社会保障走过的历程及其多样化实践的影响。
经济学家通常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收益分配手段,从而很自然地将社会保障划入经济学范畴;而在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尤其是像庇古、凯恩斯这样一些声名卓著的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更使将社会保障归属于经济学范畴成为学界中相当多的人士认同的观点。而社会学家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一批名著通常被视为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在学术界不仅能够看到经济学者之间或社会学者之间对有关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问题争论不休,而且能看到经济学者与社会学者之间的争论更为激烈,这种争论并非只是一道学术风景,而必然对社会保障政策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政治学者也会说社会保障属于政治学范畴,因为实践中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目标,是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而法学家、管理学家等对社会保障学科的性质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社会保障在实践中必然地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决定着社会保障项目的有与无,经济因素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与低,政治因素决定着社会保障发展节奏的快与慢,而文化因素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选择,历史传统亦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多个学科视角都可以研究社会保障,但只有站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视角才能全面了解与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
鉴于社会保障独特的性质及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制度安排,将其作为任何一个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的分支均非合适,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来发展更有利于社会保障理论的健康发展。因此,1997年新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其归入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博士点,自此开始,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学科之林具有了自己独立的专业地位。
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到社会救助,再到面向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的各种福利及相关服务,社会保障正在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伴随着人生的每一阶段,它既是与财政、金融等并重的宏观政策工具,更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世代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决定了社会保障专业的重要性。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研究对象包括宏观的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议题、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也包括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薪酬福利、家庭与个人的社会保障等。
为什么要选择人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科地位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由社会保障系和劳动经济系共同培养。我院有专门的社会保障系和劳动经济系,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具有强大的实力,是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重镇和“黄埔军校”。社会保障学科具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科是全国第一个劳动经济的国家重点学科,有劳动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本科核心课程有:1.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经济学原理、劳动经济学;2.专业学科必修课: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劳动社会学、社会福利、职业安全与卫生、发展与就业、人事管理经济学、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等。
具备哪些特质的学生更适合学习该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门针对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应用学科,在培养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关于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的学科基础知识。所以,学生选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质:1.学习刻苦;2.兴趣广泛;3.视野开阔;4.勇于创新。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1.刚入门时,因涉及到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基础,需要打下牢靠而宽厚的理论基础,会感觉学习有些迷茫,;2.数学和统计学的大量基础知识要求较高,需要反复深入的学习和分析。3.因之前并未接触过类似的宏观政策,对现实的问题感触不深,需要积累一定的基础和经验;4.课本知识运用到政策实践,还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
社会上对劳动与社会保障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但是在国际上却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大学科,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认识还不够充分;其次,劳动与社会保障覆盖了关于就业、失业、收入、企业、家庭、人口、薪酬、保障、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认识还不够全面。近年来,随着国内关于《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法律的推行,以及五险一金、社会救助(低保)、社会福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内学者研究的国际化和实践化,这门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我国面临着城镇化、就业创业、收入分配、人口老龄化、精准扶贫、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国内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人才来解决?
劳动与社会保障兼具极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专业性人才也非常缺乏。专业人才可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包括:1.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如何通过二次分配解决;2.企业与员工的收入、利润和薪酬福利等等相关问题;3.家庭所面临的社会福利与服务问题;4.个人的社会保险和收入熨平等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有哪些学术传统和知名学者?
因为涉及议题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国内外都有着蓬勃发展。学术传统是学术密切结合实践、以及多学科交叉。社会政策、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都在孜孜不倦地从事社会保障与福利的相关研究,因此知名学者数不胜数。国外顶级名校的知名学者包括,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蒂特马斯(Titmuss)教授和吉登斯(Giddens)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梅志里(James Midgley)和华盛顿大学的谢若登(Sherraden)教授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术联系实际,极大地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改革。
劳动与社会保障未来发展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生主要在哪些行业就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上至与国计民生、下至企业管理,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并且就业单位和薪酬待遇较为可观。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有:1.大型企事业单位,包括国企和外企,主要在人事部门,专司处理薪酬福利事项。2.金融机构,主要从事和保险直接相关的金融研究和投资工作。3.政府部门,主要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劳动仲裁以及工会部门工作;4.高校,主要在各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有在人力部门从事人事工作。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出国率和保研率如何?
学院学生选择在本校升学或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其他境内外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比例接近60%。保送研究生的比例每年超过30%。
---------------------------------------------------------------------------------------------------------------------------
西安交通大学 /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
1.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全球视野、求实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领导能力,具有公共政策分析、数理分析及新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扎实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理论,能在公共管理研究与实践行业起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
2.师资条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建于2000年,是西部首家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专业排名位于全国高校前列,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博士生导师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1人,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1人。研究方向有社会保障统计与精算、养老服务、社会保险理论与政策、卫生经济、健康保障、医院管理、养老金融与公共财政、人力资本与社会保障、社会政策跟踪评估研究、社会保障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儿童福利与社会保护等。
3.培养特色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科学研究秉持“服务国家、国际视野”原则,致力于中国社会保障重大现实和难点问题研究。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建于2000年,专业排名始终位于全国高校前列,2017年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以“厚基础、强数理、重实践”为宗旨,以“研究型、国际化”为目标,现具有完整的“本-硕-博-博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4.毕业去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或公共政策研究部门等。
咨询电话:雍老师 13571492923
5.专业Q&A
Q: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研究什么的?
A: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是研究在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优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规律,其研究目的是实现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Q: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特质、素质能力)?我适合这个专业么?
A:培养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基础理论,熟悉中外社会保障理论和实务,能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从事公共管理研究与实务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目前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该专业发展的前景很好,你如从事公共管理事业的职业,此专业应该适合你的。
Q:社会上有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偏见,请老师帮忙分析一下。
A:由于社会中部分人不了解此专业产生的历史背景,片面的认为此专业毕业后从事工厂劳动方面的工作,此专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管理与服务性工作,毕业后可在各级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就业。
Q:咱们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其他985高校的区别是什么?优势是什么?
A:我们的招生对象是理科生,重视培养学生数理分析的能力,其次我们以实证研究为主,优势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
Q: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什么?
A:核心课程有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Q: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特点是什么?
A:在专业人才教育中,以强基础重实践为宗旨,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数理分析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Q:我通过学习这个专业,能得到什么成长和锻炼?
A:首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旨在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培养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通过掌握综合性、跨学科、多样化专业知识可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是此专业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
Q:学习这个专业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最吸引人的又是什么?
A:困难在本专业对学生要求严格,学习内容多、涉及学科较多,需要多专业学科知识综合学习。选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可能会比其他专业累一些,但乐在其中自然不觉得苦和累,反而收获多多,这就是它的吸引之处。
Q: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去哪里就业?
A:在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银行等从事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工作。
Q: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没有国际合作项目或者国际交流的机会?
A:有,例如朱斌、吴静娴成功申请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Q:社会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所学发展前景如何?我可以在哪些领域施展所学、人尽其用呢?
A: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等多学科交叉,学科口径宽,涉及范围广,学生综合能力强,在社会很多行业和职业均可以就业。
Q: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那些知名教授呢?在我的大学生活中他们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A:张思锋教授、毛瑛教授、封铁英教授,在你的大学生活中他们是一名好教师、一名优秀学业导师、一名科研能手和知名学者。
Q: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哪些知名校友?我们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么?
A:孙博、贾继开、李宁、陈刚、杜英东、王颖文等,学院会邀请校友回校指导学生在学习、考研、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校友会给予许多帮助和支持。
---------------------------------------------------------------------------------------------------------------------------
四川大学 / 公共管理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1998年,四川大学经批准成为全国首批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八所院校之一,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成功申请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2011年,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招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方向博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于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是以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为基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坚持高质量、重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保障的教学为中心,在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商业保险三个方向上,进行内容上的延伸、渗透和融合,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系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系培养具备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商业保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具备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业及事业单位、保险公司、银行、基金公司等从事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保险等实际工作,以及在相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培养要求
本系以社会保障为核心,在人力资源管理、商业保险和劳动经济三个方向上进行延伸,扩大系的适应面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保险学的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相关的金融财经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具体表现为:
①本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②本系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商业保险和劳动经济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③本系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整理的基本方法,并能有效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具有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④本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⑤此外,本系还大力融入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档案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支撑,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川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首批招生的八所高校之一。本专业以社会保障为依托,在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商业保险三个方向延伸。本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大学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管理科学与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构成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A类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重要二级学科。本专业近三年在中国科教评价网均获评五星级专业,排名在前5%。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斐然。其中专任教师21人,引进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高端外籍教授1人。教师团队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专业生师比仅为7.6,能为学生提供细致的指导。本专业多次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宝钢教育奖等优秀教师奖项。本专业科研队伍实力强大,科研成果丰硕。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比超95%,80%有海外留学或长期访学背景。主持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近3年荣获教育部、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近三年发表SSCI、CSSCI论文超90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多部。本专业学生培养成效显著,近三年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超95%,就业学生大多集中于政府部门、大型国企央企、世界五百强企业。本科生深造率超30%,选择深造的毕业生均能保研或升学到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培养期间学生国际交流、访学率高。学生历年在学科竞赛奖、国家级文体竞赛奖、“双创”项目中成绩突出。本专业学生满意度在历年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受到学生高度认同。
---------------------------------------------------------------------------------------------------------------------------
吉林大学 / 哲学社会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类的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能力以及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学学科综合素养,包括社会学学科视角、社会学学科方法等。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学学科知识的基础,面向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能从社会学专业视角开展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服务的具有创业基本素养和开创型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简介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熟练运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意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能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险、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福利发展史、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福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保险学、人力资源管理、保险法理论与实务。
就业方向
适合在政府机关从事社会保障、民政、公共事业管理、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适合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社会保障、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适合在金融保险业从事保险经营、基金管理方面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适合大中型企业从事社会保险和人事管理工作。
本页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的网络收集整理,仅作为有志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学习的学子初步了解和参考消息(不作为依据),具体一切以培养单位的最新正式文本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