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回复: 0

中央大学前期教学工作及各院概况

[复制链接]

2033

主题

309

回帖

688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882
发表于 2024-4-11 10: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央大学为世人所推重,固然与它作为“首都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密不可分,但从根本上说实有赖于它扎实的教学科研工作和雄厚的师资力量。


(一) 教学工作


自1919年起,南高就开始采用“学分制”,东大时继续沿用。中大成立之初,仍采用了这种教学制度。1929年1月,中大校务会议决定:自1929年11月开始,学年制与选课制(学分制)并用;除医学院学制7年(1935年新设的医学院学制6年)外,其余学院学制均为4年;在修业年限以内各位学生至少要修满128个学分(依照国际通例,每学期每周上课1小时或实习2小时为1个学分),方准毕业,授予学士学位。后又重申修业年限至少须满4年,不得赶修,以纠正仅采用学分制所带来的弊病。


课程设置上,除医学院都是必修课外,各学院都分必修和选修两种。必修课有全校公共必修课、分组必修课、全院共同必修课和主系必修课4种。全校“公共必修课”初为3门16学分:国文4学分、第一外国文6学分、第二外国文6学分;后改为3门12学分,并沿袭下来:党义2学分、国文4学分、英文6学分。另外,普通体育8学分、军事教育6学分,普通体育和军事教育的学分不计算在规定毕业的学分之内,但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分组必修课”共分5组,甲组有国学、外国文、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乙组有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商业;丙组有哲学、数学、心理学、教育学;丁组有地学、生物、人类学、生理卫生、农艺;戊组有物理、化学、工程。文、理、法、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从以上5组中各选一门,合计学分要在30个以上。实行分组必修,旨在促进文理交叉、知识渗透,实施通才教育。此外,各学院均有“共同必修课”,各学系则设有“主系必修课”等,本节还将专门介绍。128个学分的大体分配是;(1)全校公共必修12个学分;(2)分组必修30学分;(3)各院必修25学分;(4)主系必修不等,一般40学分;(5)辅系必修为15学分;(6)任意选修若干,使总学分在128个以上。


为了奖优汰劣,激励学生,学校对学业考试作了明确规定:学程(课程)成绩在60分以上者为及格,给予学分;60分以下者为不及格,但在40分以上者可以补考;40分以下者必须重修,不得补考。凡一学期内所修读学分有半数以上不及格或有三分之一以上成绩在40分以下者,或在任何两学期内计有三分之一以上成绩不及格者,即令退学。而工学院则另有规定,不满40分的学程在三分之一以上或不满60分学程在半数以上者,给予留级。学生因假缺课次数超过授课次数的五分之二者,以休学论处,不得参加考试;无故缺课次数超过授课次数五分之一者,不得参加考试,不予补考,此类学分超过所选学分三分之一者亦予退学。因故补考者,考试成绩按九折计算。每学期选修学分一般是16个,至少不能低于14,最多不超过20学分;凡上一个学期各学程均为及格而平均分又在75分以上者,可选足20个学分;凡上一个学期各学程均为及格而平均分在75分以下或有一学程不及格者,选课不得超过16学分。


普通体育课是全校必修课。每周上课2小时,每学期为1学分——每学期只准选修1学分,不及格者须于下一学期补修。但是如果预计毕业前不能修足8学分,可于最后一学期选修2学分的课程。体育课对于学生的穿着也有要求,无论是室内室外、冬季夏季,男女生一律不准穿长衣和硬底皮鞋,否则以缺席论处。缺席1小时,即从其实际体育成绩中减去2分,缺席次数超过授课次数五分之一者不给学分。选修军事教育、国技(武术),或被选入校球队、田径队,可以代替普通体育。


对于外文,学校尤为重视。将它与党义、国文并列为全校三大必修课。英文作为第一外国文最为重视,无须细述。即便是作为第二外国文的法文、德文、日文,也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第二外国文不及格者(以能阅读为及格),不能毕业;有的学院,如理学院还要进行口试——第二外国文口试不及格者(以能会话为及格)不能毕业。而文学院外文系还把第三外国文定为必修课,修读2个学期,学分有12个之多。


为了使学生既能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学校除规定了各种必修学程(课程)外,还实行“主辅系制”。即学生除以其就读的系作为“主系”外,还要在本院或外院认定一个与主系相近的系为“辅系”。其实,从中央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上,亦可看出学校重视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全科发展的教育思想。当时,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均是由各校单独或几所学校联合招生。中大建立之初,考试科目分通试和选试两项。(1)通试科目,是各类考生都必须应试的,计有6门:三民主义、国文、外国文(当时以英、法、德、日为限;但以后三者为第一外国文者须以英文为第二外国文)、算学(代数、平面几何)、常识(国民、史地、理科、博物)和口试。(2)选试科目,是从8门科目中任选4门应试,这8门科目是:中国文学史、论理学(即逻辑学和方法论)、世界史地、算学(三角、大代数、解析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学、第二外国文(法、德、日文或英文)。后来,中大考试科目有所变动,不再分通试和选试,而是改为不管是投考文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还是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8门科目的考试。这8门科目是:党义(即三民主义)、国文(一篇作文加一段翻译——文言文与白话文互译)、英文(语法、翻译、作文)、算学(代数、几何、三角,报考工学院及数理化三系者须加试大代数和解析几何)、物理(力学、热学、音学即声学、电学、光学计算题各一道)、化学(注重理论,计算题约二道)、生物(遗传、世代交替、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算作一门)和军事训练(军队内务、野外勤务、步兵操练)。这与改革前的通试加选试相比,除增加了军训科目外,就是比先前更加明确地强调各学科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了,考生已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在选试时偏重于文或理了,考生只有精熟各科,才能考出好成绩。罗家伦等人主张,大学教育应当而且必须“重质不重量”。尽管投考人数总是数倍、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录取人数,可学校在录取时总是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持续提高入学考试标准,并且全部延聘各院系教授担任考试委员,认真办理,杜绝一切请托弊端。据自1931年起即执教于中大、担任过中大教务长的高济宇回忆,中大在一二十年的招生过程中只“特招”过一名学生,那就是破格录取了从南洋归国的孙中山先生的外孙。中大的新生录取名单通常都是在《申报》、《新闻报》和《民国日报》等上面连登三天。通过这样的选拔考试,中大学生的程度日趋整齐,同时为入学后高质量的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在校的各项考试同样非常严格和正规,都由各主讲教授全权负责。例如理学院化学系就有“三关”,即张江树教授的“物理化学”课、高济宇教授的“有机化学”课和倪则埙教授的“无机化学”课,学生没有通过这三门课的考试,便不能毕业。而毕业会考还要延聘校外专家另行组织委员会进行考、教分离式的考试。


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和救济贫寒学生,学校设立了多种奖学金。该时期每学期设置奖学金额250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4%。奖学金分院、系两种,院奖学金每名每学期70元,系奖学金每学期50元。由教授组织委员会,公开评核,奖励成绩优良的学生。当时学生每学期须缴纳学费20元,体育费1元,医药费1元,讲义费5元,膳宿费自理(每学期约50元),制服费自理(夏服10元,冬服20元);自购书籍费每学期20至40元。特别生选课每学分2元。


此外,中大于1929年11月正式成立学生会,有全校学生会和各院系学生会(后依中央法令,改称学生自治会),校学生会分总务、学术、社会三部。总务部分文书、交际、会计、庶务4股,学术部分研究、编辑、体育、游艺4股;社会部分宣传、平教、斋务、卫生、组织、贩卖6股。在学生会的组织和推动下,学生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校园生活十分活跃。各系科均有同学会,如史学系同学会、艺术科同学会、女生宿舍同学会等。带有学术性质的学会(有些学会先于学生会而成立)有生物学会、心理学会、史地学会、园艺学会等。还有各种同乡会暨同学会,如东大南高毕业同学会、河海同学会、北大同学会、江苏七中同学会等。此外,音乐、戏剧、文学、体育、摄影、品行等各方面内容的学会、协会、研究会有喝章社、刁斗社、诛心社、励群学社、京剧研究会、国光社、野火社、樱花剧社、新月社、犴社、浪社、幽默社、五月社、国语演说会、影社、健社、小小足球队、阿米巴球队、白血轮球队、开心小球队、春梦小球队、武术队、武术会、拒毒会等等。各种学会均是以“研究科学、发挥艺术、增进技能、联络感情”为宗旨的。有的还出版有刊物,如《法律系季刊》、《商学院学生会丛刊》、《社会科学》半月刊、《野火》半月刊、《幽默社丛书》、《薇娜丝》等。还有一些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学会,如由闻一多、张乃燕发起成立师生均可参加的“不用日货协会”以及“学生救国会”、“山东学生五三惨案后援会”等,并出版有《国难特刊》。后来,为提倡合作事业,推动合作运动,又成立了全校性的“消费合作社”。


中大各种田径赛和各种球类比赛也十分活跃,成绩突出。1929年春季,首都举行足球联合比赛,中大获锦标;同年秋季,南京举行第一届公开运动会,锦标亦为中大所获得;1930年春季,江南八大学(简称“江大”)体育协会在上海举行第四届田径赛运动会,共15项运动,中大夺10个第一,获团体冠军。1930年暑假后,中大又重金聘请德国柏林大学体育专家来校担任体育指导。一方面藉此推动各项田径运动,一方面以世界纪录为追赶目标,积极训练。


(二) 各院教学科研活动概况


1. 文学院


该院下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等5系,全院开设课程93门。主系选修学分数在42至60之间,辅系选读学分数至少15个,多则30个。在此规定下,学生可以自由选读。该院共同必修课为国学概论、文学史纲要、欧洲文学史纲要3门。


中国文学系最早的教授有黄侃(讲授文学研究法、音韵学、三礼通论),王晓湘(讲授中文修辞学、词曲史、稼轩词),汪辟疆(讲授目录学、诗歌史、唐人小说),王伯沆(教授练习作文、四子书、荀子),胡小石(讲授文学史纲要、唐以后文学),汪东(讲授文字学、唐宋词选),吴梅(讲授词学通论、曲论曲律、元人散曲),陈仲子(讲授诗品、宋诗、毛诗)等,均为国学名家,大多长期执教该系。如王伯沆等自南高掌教开始,一直专授经籍,尤主宋学。


外国文学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诗人闻一多,编有诗集《死水》;楼光来讲授英文作文、英文诗、19世纪英国散文;徐志摩专授近代英美小说、近代英美诗;张歆海讲授莎士比亚、名家选读、英国戏剧;范存忠精于英国文学史,陈登恪为法文教授;郭斌和多年教授欧洲文学、作文等课;周其勋讲授小说诗歌;作家徐仲年则专授法文,将中文翻译为法文者甚多。楼、范、郭和后来的陈嘉教授,常被外语界称作“四大天王”。


历史系教授中名家众多。柳诒徵为文史大家,所著《中国文化史》被公认为是文史领域的扛鼎之作;缪风林讲授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著述丰富;沈刚伯讲授西洋史,技艺纯熟;顾毂宜讲授俄国近代史、西洋通史、经济地理,学识渊博;陈训慈讲授中国近代史、西洋近代史、欧洲民族殖民史,学贯中西;徐子明讲授德国文、西洋古代史、法国革命史,自成一家;刘继宣讲授朝鲜史,郑鹤声讲授史学通论,各有千秋。


哲学系原为一院,汤用彤(讲授洛克、柏克莱、休谟著作选读,印度佛教初期理论,西洋哲学史)为院长,熊十力、胡渊如(讲授中国哲学史、庄子哲学、宋元明儒家哲学)、宗白华(讲授歌德及其人生观、艺术学)、何兆清(讲授论理学、科学原理与方法)为教授。后来该系教授还有方东美(讲授哲学概论、科学哲学与人生、本体论与价值论)、景幼南、李证刚等人。汤用彤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属于该领域的扛鼎之作。熊十力融会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学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提出“新唯识论”。宗白华属象征派诗人,对于艺术批评,是国内第一流人物;方、景、李分授西洋哲学、中国哲学和庄老思想等课。


社会学系开设社会心理学、社会起源论、现代社会问题暨社会政策、社会学思想史、社会学方法论等必修课程。前期教授有萧纯锦、龚贤明、朱亦松、黄文山、王政诸等人。30年代,王际昌讲授社会学名著选读、种族问题、社会调查,胡鉴民讲授社会学史、社会基础、社会学方法论,吴景超讲授社会经济组织、经济元素与社会现象,言心哲讲授社会问题,柯象峰讲授社会病理学,金延生讲授社会个案工作。主讲社会学原理的孙本文是国内著名的社会学家,所著《社会原理》一书,脍炙人口。


2. 理学院


该院下设算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地质、地理等系,共开设99门课程。学生一入学,就须认定是学习甲组——数、理、化、地组,还是乙组——动物、植物、心理组。甲组学生必须在院内选修微积分、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普通生物、地学或气象(任选其一)等课程;乙组学生必须在院内选修普通物理、动物植物解剖、无机化学、地学或气象(任选其一)等课程。最迟要在第三学年初认定“主系”和“辅系”。辅系必修课程均为15个学分。而主系学分数各系不尽相同,一般40个左右。


算学系课程分几何、分析和代数3部分,三者并重。大致一年级学微积分、方程式论及综合射影集合;二年级注重高等微积分、高等解析几何、高等微分方程及实用分析,三年级侧重近世代数、复变函数数论及微分几何,四年级主攻“专题研究及论文”和选修课程。教授先为段调元(教授高等解析几何、高等分析复变数、函数论)、何鲁(教授近世代数、微方程式论)、杜作梁、钱宝琮、范会国(教授微分方程式论、椭圆函数、微积分)、周烈忠(教授最小二乘方分析力学)、张镇谦(教授微分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等人,均系留学法、德、美国的知名学者。后有孙光远、胡旭之、郑尧拌等人,孙光远为数学专家,对微积分射影几何及高等解析几何素有研究。胡旭之擅长分析数学,郑尧拌专长应用数学。该系图书充实,设备完善,存有重要西文、日文参考书2 000余册,订阅杂志32种,几何模型及计算仪器等购置甚多。


物理系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中学师资和专门研究人才。课程注重于原理探讨、实验工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各门课程由浅入深,都有一定的选习程序。各类普通物理分别由胡刚复、熊正理、吴有训、方光圻、查谦等人亲自讲授,吴有训还教授电磁学、近代物理、物质运动论等课程;胡刚复、方光圻还教授光学;查谦还教授分子运动论。另有严济慈教授电力学及电子论;戴运轨教授数学物理、相对论;倪尚达教授电磁学和无线电学。师资阵容之强令人羡慕。稍后,师从居里夫人的施士元、天文学及力学专家张钰哲、物理学家周同庆、专攻光学的丁绪宝等博士相继回国,同台执教于物理系。同时,中英庚款董事会还为该系聘请了精通向量物理和仪器制造的英籍专家司徒德生讲授物理数学。倪尚达教授所著《高中物理》、《无线电学》等书风行全国各校。该系有9个实验室,凡各重要实验均可进行。我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即诞生于此。


化学系一年级注重无机化学及外系开设的基础课程,二年级重视分析及有机化学;三年级重视理论化学及生理化学;四年级重视工业化学、胶性化学、学术讨论、专题研究及论文,教授有刘树杞(教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制革)、庄长恭(教授有机化学)、王季梁、徐善祥、曾昭抡(教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炸药化学、炸药制备)、曹任远(教授无机化学)、韩祖康(教授分析化学)、张江树(教授理论化学、理论化学实验)、王星拱、倪则埙(教授有机定量分析、理论化学、化学史)、高济宇(教授有机化学)、袁翰青(教授有机化学)、赵廷炳等。赵廷炳所发明的“系统阴离子分析法”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该系有实验室7个,各种参考书2?000余册,订阅西文期刊33种。


动物系和植物系的教育目的是为生物学界培养有用人才,强调人才培养“在于精而不在广”。对于功课,自低至高深,均注重解决问题和实验工作的能力。一年级课程,纯为基本科目,二三年级则注重生物界的进化程序,到三四年级则偏重于专业,根据个人特长,在教师及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专门研究。先后在该系担任教师的有张景钺(教授普通植物学)、蔡堡(教授比较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实验形态学)、王家楫(教授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吴福桢(教授普通昆虫学、昆虫解剖学)、许骧(教授植物切片学、植物生理学)、王守成(教授普通生物学、普通植物学、淡水藻类学)、陈桢、蔡翘、汤飞凡、蒋天鹤(教授胚胎学)、秉志、孙宗彭、欧阳翥、耿以礼、罗宗洛、段续川、陈义(教授动物分类学)、邓叔群(教授真菌学)等。当时,秉志之前诸先生均属我国科学界首辈;孙宗彭是中国著名的动物生理学家,欧阳翥代表中国学界曾出席世界神经学会,耿以礼为植物分类专家,罗宗洛于植物生理素有研究,段续川专攻遗传学及细胞学,陈义是中国寡主类动物(蚯蚓)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发现蚯蚓新种数十个;童第周、秦仁昌、张肇骞、伍献文等年轻教师,当时均系后起之秀。该系拥有生物馆一座,实验室10所,藏有标本数千种,图书馆藏书数千卷,定期中外杂志59种。


地质系课程分动力地质学、地史学和经济地质学3大部分。一年级为普通地质及矿物学,二年级为历史地质学、古生物学、岩石学及地形测绘,三年级为普通经济地质、构造地质、标准矿物、标准化石及高等岩石学,四年级为高等经济地质学、专题研究及论文、地质调查及报告等。该系对野外实习极为重视,各年级都有规定的野外地质考察旅行,返校后,必须上交《旅行报告》。1930年地质系独立成系,在此前后,教授计有李学清(教授普通岩石学、高等岩石学、土壤地质学)、孙佩章、张正平(教授构造地质学、地形测量)、郑厚怀(教授普通矿物学、经济地质学)、曾膺联、谌湛溪、徐维曼、徐渊摩、谢家荣、李之常(教授普通古生物学、历史地质学、脊椎古生物学)、朱庭祜、王恭睦、马廷英等留学归来的学者。中国当时最负盛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李四光、翁文灏等先后担任名誉教授。密西根大学硕士李学清精研岩石学及光性矿物学,为国内著名专家;哈佛大学博士郑厚怀长于经济地质学,于矿床成因上深有研究;马廷英注重古生物的气候成长及其习性,开辟古生物研究新领域。该系在岩石矿物学、经济地质、矿床学等方面初步形成特色。有实验室6个,矿岩、古生物标本2万余件,这些标本一部分购自欧美各国,一部分采自野外。此外,尚有模型晶体1 000余件,地质图400余幅,地质仪器及岩矿实验仪器也很丰富。鉴于进口品价格昂贵,该系便训练技工,从事晶体模型的制造。


地理学系原与地质系合称地学系,1930年1月分设。曾一度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科划归文学院,而自然地理、气象学则属于理学院,这种“二元式”的地理学很不科学,亦有碍地理学的发展。经该系竺可桢、黄国璋、张其昀、胡焕庸教授的前后努力,收回被划出的各科,地理学遂由“二元式”而变为“一元式”,被称做“中国地理学的革命”。新地学之曙光得以在中国大放异彩,中国地理学就此奠定了基础,尽皆几位先生筚路蓝缕之功:竺可桢乃我国地理、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张其昀是中国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所著高中《地理》教科书,一反“年鉴式”的杂乱分省叙述,纯以自然区域为主干,甚合地理学原则,为时人所推重;留学巴黎大学的气候学专家胡焕庸讲授气候学、世界气候等科目;黄国璋教授人生地理学、地图绘法、地理实习。该系除课堂教学外,还特别重视实地考查。气象学为地理学主干科目,该系随时令学生去北极阁气象台实习。系里有各类书籍3 000余册,藏图数百幅,订阅世界著名杂志20余种。


3. 法学院


该院下设法律、政治、经济等系。在课程设置上,力求使学校教育适合社会需要,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削足适履”。所取教材,均着重切近本国一切问题的资料。全院共设57门课程,必修课程有社会学、经济学原理、政治学、法理学、统计学等。第二学年起,学生开始分系,并同时认定一辅修学系,双方并进,相辅相成。而且,为造就各科专门人才起见,又于各系内分为数组,各系学生自第三学年起,即须认定一组专修。


政治系分公法及行政组、外交组。开设外交史、政治思想史、宪法、政治学、欧美政治制度、国际公法、行政法、政治史等必修课程。教授有周鲠生、乔万选、吴建邦、赵谦、程天放、雷沛鸿等人。


经济系分为金融组、财政组、经济理论及政策组。教授有陈长蘅(教授财政学)、赵兰坪(教授货币学)、马寅初(教授保险学)、林襟宇(教授审计学)、胡善恒、叶元龙等人。


法律系分为司法组、行政法组。开设有民法、刑法、国际法及其他专门法等必修课20余种。教授有谢冠生(教授法理学、罗马法)、马洗繁、刘镇中(教授民法总则、债权法、继承法)、胡文炳(教授商法、物权海商法、破产法)、马达(教授劳动法、经济法、经济名著)、狄侃(教授民事诉讼法)、夏勤(教授刑事诉讼法)、于能模(教授国际私法)、向哲浚(教授英美法、法律哲学)、胡长清(教授刑法各论)、林几(教授法医学)、方文正(教授契约法)、陶希圣(教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治史)等人。


4.教育学院


中大教育学院人才集中,设备完善,实为研究教育学术与发展教育事业的枢纽。在中国新教育的运动中,如新学说的介绍、名著的翻译、新方法的实验、新测验的编制、优良师资及教育行政人才的培养等,该院实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心理学系1932年划归教育学院后,该院共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体育科、卫生教育科、艺术科,共开设课程95门。修业年限,一律为4年。此外还设有教育实验所及实验学校,以供同学实习研究,建立中国化的科学教育。


教育学系开设教育学论、中国教育史、西洋教育史、教育心理史、普通教学法、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心理测量等必修课。教授有郑晓沧(院长)、张士一、孟宪承(继任院长)、高君珊、沈履、程其保(教授教育原理、教育专题研究、中学课程)、廖世承(教授中学普通教学法)、艾伟(教授教育心理、教育统计)、王书林(教授职业教育与指导、心理测量)、陈鹤琴、邵爽秋(教授教育调查、比较教育)、钱宗琮、李小缘、常导之(导直)、许本震(教授教育社会学、教育通史、现代教育思潮)、赵西傅、钟道赞、赵廷赞、赵廷为等人。


心理系开设普通生物学、普通化学、普通心理学、教育统计、试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比较解剖学、普通物理学、学习心理学、实业心理学、生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等必修课程。教授有潘菽、萧孝嵘、陈剑袺、何运暄等人,皆心理学名家,富有实验改进精神。


体育科以培养学校体育师资、体育行政及指导人才、童子军教练人才为目标。设有生物学、应用解剖学、普通生理学、唱歌、体育原理及急救术等必修课。教授有吴蕴瑞、张信孚、程登科、高梓、姚文采、于振声、唐权等人。


艺术科以造就艺术专才、培养中等学校艺术师资和艺术批评及宣传人才为目标,旨在提高社会的艺术风尚,陶铸优美雄厚的民族性。课程分国画、西画、音乐三组。国画、西画组开设透视学、色彩论、图案实像模写、素描人体解剖学等必修课,音乐组开设普通乐学、练声、曲律、诗词曲、美学、钢琴等必修科。教授有汪采白(教授国画实习、实像模写、透视学)、吕凤子(教授国画实习、实像模写、国画技术论)、徐悲鸿(教授西画实习、西洋美术史)、潘玉良(教授风景写生、静物写生)、陈之佛(教授图案画)以及教授音乐的程懋筠、马思聪、吕斯百、唐学咏等艺术家。史勃曼夫人当时也在该院执教。设备方面,建有国画、西画、工艺教室多所。罗列陈品、人体模型、木金土工艺用具。1933年,徐悲鸿在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画展”,展览以后该馆专辟了中国画陈列室,使中国画从此进入世界美术的殿堂。


卫生教育科以培养中等学校卫生科师资和卫生教育行政人员为目标。初与内政部卫生署合办,1932年开始独立。开设营养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疾病学、健康教育研究等课程。教授有朱季青、陈美愉、许世谨等。设有卫生陈列室、疾病治疗所、医药室等,并充分利用医学院的师资设备,以增进学生的实际治疗能力。


5.农学院


该院原分作物、畜牧、蚕桑、农产制造、园艺5系和农业化学、昆虫、农艺工程、森林、植物病理5组,后改设农艺、森林、蚕桑、畜牧兽医、农业化学、园艺6系,共设课程53门。该院教授有蔡无忌、梁希、金善宝、刘运筹、叶元鼎、莫定森、李驹、郭须静、张天才、罗清生、何尚平、常宗会、张海珊、何畏冷、邓叔群、姚醒黄等。农学院重视研究工作,金善宝培育的“南京赤壳”等小麦优良品种,遍植数省。有关稻作研究,独步全国。1935年,梁希当选为中华农学会理事长。1937年,罗清生主持创办的《畜牧兽医季刊》杂志,为该专业我国第一种杂志。


6. 工学院


设土木、电机、机械、建筑、化工5系(由科更名而来),开设课程119门。各系一年级课程,大半为基础课,大致相同,如物理、化学、微积分、投影几何、机械画等。自二年级起,各系课程,渐有差异。三四年级课程,差不多全部是专业课,如设计、建筑、仪器精深原理、厂场控制与使用等,因系而异,科目繁多。该院知名教授有:周仁、顾毓琇、陈懋解、卢恩绪、张谟实、戴居正、吴钟伟、须恺、林平一、陆志鸿、张闻骏、邓邦逖、刘福泰、李毅士等。


7.医学院


中大医学院于1935年重新建立,学制改为6年。连同牙医专科学校共开课14门。前三学期学习基本科学,凡理学院的基本课程均须修读;然后学习基础医学、生理化学等;第四五学年学习临床科学,第六年进行实习。颜福庆教授卫生学,蔡翘教授生理学,汤飞凡教授细菌学,童第周教授胚胎学,乐文照教授内科学和内科临床,牛惠生教授矫形外科学等。英国的H.T.Earle和德国的H.Stubel也教授生理学。中大医学院不仅注意医科本身的发展,而且更重视科学知识的根基。学校为医学院配备了高水准的基础学科师资。如无机化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普通物理、原生动物、脊椎及无脊椎动物各门课程分别由袁翰青、赵廷炳、郑华炽、王家楫、伍献文等著名教授讲授。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任何学院都不具备的。医学院许多设备可借助于理学院,同时也拥有生物化学实验室和生理学、人体结构、组织胚胎三个实习室等。该院进行的有关“先天性的胸右心脏之一例”、“中国医药学教育”以及“上海中国学生身高与重量及其与神经的关系”等项研究均具一定价值。


中央大学还较早地聘请了高水平的外籍教授来校执教,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先进技术的应用。30年代初,中央大学向“国际联盟”(相当于今天的联合国组织)申请到若干外籍教授来校授课的名额,为时二年(1931~1933),全部费用由国际联盟提供。其中一位是地质学家巴勒加,瑞士人,原任日内瓦大学教授,他在中大地质系讲授“沉积学”和“大地构造学”,这两门课程均系国内大学第一次开设。巴勒加还利用航空照片填制地质图,在中国亦属首创。另外一位外籍教授是费师孟,奥地利人,在地理系讲授“地貌学”,这也是国内大学首次开设的课程。通过巴勒加和费师孟二人,中大又聘请到测量总局的德国顾问劳美尔为兼职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地图学”选修课。此外,在外语、物理、体育等方面,也有外籍知名专家在中大授课,从而使中央大学的教学内容在许多方面得到充实和更新。


1928~1937年间,中央大学各院系共有毕业生3 180人。(王德滋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大学网[中国高校网]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5-21 02:15 , Processed in 0.0722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