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回复: 0

东大的组建与南高的归并(1914-1927)

[复制链接]

2592

主题

439

回帖

88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845
发表于 2024-4-11 09: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国立东南大学的筹建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全国教育联合会数次会议上都在酝酿 “改高师为大学”之事。南高校长郭秉文也力持此议,他认为民国初年,教育部划分大学区,南京为其一。从南京的历史、地理以及东南学子需求诸方面看,改高师为大学尤为当务之急。加之可将南洋劝业会旧址扩充为校址,将南高改为大学更具条件。郭秉文也曾与教育部长范源濂、教育部次长、教育部视学及其他教育界名流谈及在南京建立国立大学事宜,各方面也均表示赞成。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南高校务会议上首次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与会者经过讨论,一致赞成,并决定组成大学筹备委员会。该会通过四次讨论,拟具了初步计划。1920年9月,郭秉文携带计划前往上海,与各方面进行接洽,并商得张謇、蔡元培等9位先生作为共同发起人,加上郭秉文,共10人,联名致书教育部,建议在南京添设大学,全文如下:

敬启者:案奉大部。函开,接奉来函:关于南京添设大学一案暨计划书各件均悉。查建设南京大学,本部早有此议,唯限于经费,未克实行。今承荩筹,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本部极表赞同。唯查所拟进行计划,自10年度起,南高师停止招生,俟旧有学生全体毕业后,即将南高名称取消。目前虽大学与高师名目并存,而实际无异停办高师,专办大学。此与本部原定大学校系统不无出入。查南京高等师范原设有教育、农、工、商各专修科,程度较高,范围较大。如将以上各科改归大学,而留南高师本科照旧赓续办理,既可谋大学速现,复与现行学校系统不相抵触,似较妥善。即希分别商订办法,再行送部酌夺等因。奉此。谨如命改定,将南高师原有之教育、农、工、商4科改归大学,并与高师会商,就9年(1920年——著者注)度预算临时费项下,撙节指拨81000元,以充大学筹备开办经费。相应请缮一份,备函送呈台鉴。只希裁夺施行,实为公便。

专肃敬颂

公安

王正廷     沈恩孚
蔡元培     蒋梦麟
张 謇     穆湘癑
江 谦     郭秉文
袁希涛    黄炎培等
谨敬

9月底,郭秉文邀请江苏教育会会长黄炎培、北大校长蔡元培与代理北大校务蒋梦麟同前往教育部拜见总长范源濂,陈述了在南京创办大学事由。范总长听后甚表赞同。次日他们又访教育部次长、司长、参事等。几经讨论,逐步明确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学制问题,即高等师范是否存在,将高师改为大学,或高师之外别设大学。(2)地址问题,即政府是否愿意答应南洋劝业会旧址赠予学校的条件(给华侨张先生颁勋位)。(3)经费问题,办大学经费甚巨,国务会议席上恐不易通过。经过研究,他们提出了解决方案:(1)学制问题。如果要等学制解决不知何年何月,而且全国高等师范有5所,专门学校更多。即使可以改为大学,政府也不可能投入那么多经费同时举办,不如将南高先行改办大学,同时保留高师的名义。(2)经费问题。即使大学预算不通过,只要将高师1920年度新预算通过,第一年就可以筹备。(3)地点问题。即使得不到南洋劝业会旧址,南高现有校址面积400亩,周围空地较多,仍可扩展,这样不花很多钱即可办大学,政府何乐而不为呢?

郭秉文在北京3天,因新教育改进社在上海开会,即匆匆南下。后来在上海接到北京的消息:(1)政府不能颁给张先生(南洋劝业会址的主人)勋位。因为内阁认为颁授勋位必须谨慎,即如陈嘉庚先生捐款1400万兴学,政府虽有颁给勋位的打算,但那是因为陈先生在教育事业上有所贡献,并非是因为他捐了钱的缘故。(2)关于学制问题。南高本科仍需保存,各专修科可改为大学,而大学中是否设文理科,可以酌情而定,政府不加干涉。(3)关于经费问题。教育部提议案于国务会议,由于经费增加太大而议论纷纷。范源濂总长见势不佳,当即将议案撤回,同时又备公文向财政部说明情由。郭秉文再次进京,将建设大学的重要性、南高增加预算的理由,向出席国务会议的各位总长一一说明。各总长皆表示赞成。财政部周总长说:“从前(不支持是)因为不明了内情的缘故,现在我已经了解了,我一定赞成。”事情有了转机,郭秉文耐心地在京等候。1920年12月6日,教育部长范源濂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筹备员。次日,国务会议一致通过了南高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于是,东南大学正式产生。自南高校务会议通过组织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至国务会议议决设立国立东南大学,前后整整8个月。

12月15日,南高接到了教育部关于筹备大学事宜的公文,郭秉文随即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报告了筹备过程。南高校务会议决定,自12月16日起,正式组织东南大学筹备处,分设下列八股:组织系统股、经济股、校地推广股、建筑股、校章编定股、公布股、招考学生股、购置股。筹备处各股事务,由南高各教职员分别担任,并向全校学生征求意见。这样,东南大学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筹建工作。

(二) 东大的建立及其校务概况

1.成立东南大学董事会

东南大学创办之际,所需经费不仅数额巨大而且十分急迫。为此,郭秉文借鉴欧美各大学常常设立董事会以争取社会赞助的经验,特召开全体职员大会议决,依据校长呈请教育部核准的计划书,组织董事会,并订定简章。推举江苏两任巡按使齐耀琳、韩国钧为“名誉校董”;推举下列人士为“校董”:张謇(甲午科状元,前实业总长、农工总长)、蔡元培(前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王正廷(多届内阁的外交总长)、袁希涛(历任教育部次长、代理部务)、聂云台(上海总商会会长)、穆湘癑(纺织业巨子)、陈光甫(上海银行公会主席)、余日章(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严家炽(江苏省财政厅长)、钱新之(上海交通银行经理)、荣宗锦(棉纱、面粉大王)、江谦(南高前校长)、沈恩孚(江苏省教育会会长)、黄炎培(江苏省教育司司长)、蒋梦麟(代理北京大学校务)和郭秉文。1921年3月28日教育部正式函聘他们为东南大学“校董”,并派教育部专门司司长任鸿隽为部派代表,参加校董会议。于是,东大董事会便由2位名誉校董和17位校董组成。(国立东南大学编印:《国立东南大学一览》,1923年,第1~2页。)各位董事或为耆德硕学,或为教育名家,或为实业巨子,对社会事业均极热心,日后对东南大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为了便于工作,尽展其长,东大董事会议决设立“办事校董”和“经济校董”等常务校董,并推定袁希涛、沈恩孚、黄炎培3位教育家为办事校董,聂云台、穆湘癑、钱新之3位实业家为经济校董。根据东大董事会简章,校董会有以下职权:(1)决定学校大政方针;(2)审核学校预算决算;(3)推选校长于教育当局;(4)决定学校科系之增加、废止或变更;(5)保管私人所捐之财产;(6)议决学校其他之重要事项。校董会所议决事项,由校长呈请教育总长核准,然后施行。


    1921年6月6日,东南大学在上海召开董事会,讨论董事会章程,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编制预算,并一致推荐郭秉文为校长,由董事会报教育部呈大总统批准。随后,学校将6月6日定为东大的校庆日。1921年7月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东大遂于8月招考预科学生。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开学。教育部代部长马邻翼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校长,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2.东南大学的组织架构及系科


东大的日常事务由校长负责。学校内设校务会议,议决全校的重大事项。校务会议由以下人员组成:校长、各科代表、各系代表、行政各部代表、附属中学代表、附属小学代表。


学校行政组织系统共设下列11部:教务部、事务部、会计部、文牍部、图书部、出版部、体育部、女生指导部、医药卫生部、建筑部、介绍部。各部设主任1人,由校长聘请。各部职员也由校长聘请。


各部之上设行政委员会。它是全校行政中枢。委员由校长就各部、各科主任中委任若干人。行政委员会以校长或其代表为主席。


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行政组织,由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另订。


各科代表由各科主任出任。各系代表和代表名额,由各系教授的多寡而定。教授在5人以下的系,由系主任出任;5人以上且不超过10人的,于主任之外,再由教授互选1人;10人以上不超过15人者,由教授互选2人;余者类推。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的代表各2人,其中1名由学校主任出任,另1人由学校的教职员互相推选。


东大成立时,以高师的4个专修科改归大学,各本科(即文理科诸系)仍由高师办理。东大4科分别是:以教育专修科和体育专修科组成的教育科,下设心理系、教育系、体育系;以农业专修科扩建成的农科,下设农艺系(作物、土壤、农具附)、园艺系、畜牧系、病虫害系、农业化学系(农产制造附);以工艺专修科为基础建成的工科,下设机械工程系;以上3科均设在校本部。以商业专修科改建而成的商科,办在上海,下设会计系、银行系和工商管理系。各科另设预科。各科设主任1人,各系亦设主任1人,均由校长聘请。各系有教授若干人,也由校长聘请。


学校另设教授会,讨论和议决关于教学的所有重要问题。教授会由校长、各科、各系的主任以及教授组成。教授会开会时,以校长或校长代表为主席。


东大刚建立时,高师与大学是不分彼此的,两校共一校园,中间仅有一篱相隔;教职员、经费和校产均属两校共有。大概情况见表2-1:   


表2-1 东大、南高概况表(此表为我国参加万国教育代表会的代表所制,见《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第121页。)





名 称        国立东南大学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创办年月        1920.12.7        1915(关于南高的成立时间,过去的校史论著均持1915年说。)
学生数        930        564
教员数        102人(上海商科大学不在内),中国籍99人,外国籍3人
职员数        75人(上海商科大学不在内)
毕业学生总数        暂无        1921年前398人科系数 
科系数         4科        2部
常年经费        454482元(临时费不在内)        
校产估价        232080元        
经费来源        
(1)国家、省区、学生费私人捐助190000元。
(2)学生纳费(均以每年计):大学学费40元,高师无;大学膳宿费自理,高师不纳费。


(3)其他:大学体育费2元、医药费1元、图书费2元、讲义费3元;高师图书费2元、体育费2元、实验费5元、讲义费2元、杂费1元。


(三) 南高归并东大


在东大筹建时业已议定:南高自1921年开始不再招生,待高师学生全部毕业,高师即与大学合并。东大成立后,学校逐渐有意识地由“高师”向“大学”转轨,以至后来终于停办高师,彻底并入东大。鉴于南高、东大本是一家,只是由于实施“双轨制”,才出现了三四年时间的“一校两制”的事实,故人们常将“南高”“东大”并称,视同一校。


1922年12月6日,南高评议会和东大教授会联席会议通过了《南京高等师范归并东南大学办法》。办法如下:(1)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依照所学科目种类,照新学制归入东南大学各科。(2)现有南高学生归入东大后,得继续免费修业至毕业为止。(3)学生修毕南高规定课程者,得东南大学某部某科毕业证书;如欲得大学学士学位者,得继续免费修业至毕业为止。(4)南高已毕业学生一律为东南大学同学会会员。(5)民国十年(1921年)以前之南高毕业生欲得大学学士学位者,得继续在大学免费修业至毕业为止。以上第三、第五两条办法以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截止。


1923年7月3日,南高行政会议议决取消高师案。从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归并到原本是由自己派生的东南大学,并将高师校牌撤去,所属中、小学也同时改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小学。校长仍由郭秉文担任。师资、校舍、设备等其他情况基本上未有变动。


南高并入东大、合二为一之后,学校实力大增,学科十分齐全,达到5科27系——


(1) 文理科,设国文、历史、外文(由原西洋文学系、英语系及德、法、日各学程合并改组而成)、政法、经济(由原政法经济系分设)、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10系;


(2) 教育科,设教育、体育、心理、乡村教育等4系;


(3) 工科,设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机工程等3系;


(4) 农科,设动物、植物(由原生物系分设)、农艺、园艺、畜牧、蚕桑、病虫害等7系;


(5)商科,设会计、工商管理、银行等3系。详见表2-2。


表2-2 国立东南大学组织系统表






“东南大学当时为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与北大南北并峙,同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杨素芬:《中大校史》(上),见《中大八十年》,中大八十年校庆特刊编辑委员会,1995年,第14页。)东南大学的许多学科,如由我国近代动物学的奠基人秉志创建的生物系,由我国地学界一代宗师竺可桢创办的地学系(包括地理、地质、气象),由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的熊庆来创办的数学系等,在我国大学中都是最早设立的。东大学科之全,居全国之首。当时担任东大工科主任的茅以升教授就曾这样评说:“本大学学制以农、工、商与文、理、教育并重,寓意甚远。此种组合为国内所仅见。”(《茅以升等提议添设土木工程及电机工程案》,《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82年,第159页。)其时全校共有教师员工200多人,学生1600人,名师云集,人才辈出,被誉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美国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会亚洲部主任孟禄博士在考察了中国各主要大学之后,称赞东南大学“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


(四) 东大的建设与经济状况


民国以前的三江、两江师范学堂的建筑仅有主楼房和口字房、教习房和学生斋舍。自1919年7月起,至1925年6月止,南高和东大所有建筑费用总价超过50万银元。其中,科学馆建筑费为20万元,洛氏基金会承担半数;馆内各种设备计5万元,亦由洛氏基金会及中国方面各认半数;还有教授捐薪基金3万元,以上3项共计28万元。1920年10月1日,教育部次长马邻翼代理部务,向国务会议提出东南大学1921年度预算为36万6千元。其中一半“由苏省国家岁出项下开支”。并由教育部与浙、皖、赣三省洽商分担。可是,一年多以后,学校经费仍无着落,郭秉文校长于1922年3月7日致函皖、浙、赣三省督军、省长与财政厅长,并派出学生家长及教授分别代表他本人去各省催款。公函写道:“本校经、临(即经常和临时——著者注)两费前奉教育部训令,经国务会议议决,除半数由苏省担任外,其余半数须由浙江、安徽、江西三省分任。业于本月8日函陈台座,谅邀鉴及,兹特敬请本校学生家属黄君峙青,敬托本校教授王君伯秋、胡君步曾,就近晋谒,代陈一切,祗祈惠赐浃洽。并祈俯念敝校创设与东南文化之发展,及贵省中等毕业生升学前途关系密切,表示浓厚之同情,于经济上予以相当之援助,不胜厚幸。”(《郭秉文致皖浙赣三省督军、省长、厅长公函》,《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82年,第175~176页。)但是,所有催款者均是无功而返。


为维持学校发展和广求社会援助,学校不得不公开发出募捐启事。1923年8月12日,发表《东南大学体育馆设备及附设游泳池募捐启》,之后又制定《东南大学图书馆募捐简章》、《东南大学图书馆募捐缘起》和《东南大学图书馆募捐启》。为此郭秉文亲自致函江苏省督军齐燮元。国内外知名人士及地方实力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捐钱,有的捐图书,远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医学部也参与了捐助活动。1923年12月12日,东大口字房被焚毁,损失惨重,师生员工无不痛心。1924年1月,校长郭秉文发起火灾捐款,组织灾后募捐委员会,校内教职员捐薪13万元。再加上学生和毕业生捐款,总计约16万元。此款随即用于购买新的图书、仪器和用具。


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郭秉文特别聘请杭州之江大学建筑专家、美国人威尔逊为校舍建筑股主任,对学校应有的各项建设通盘筹划,分期进行。到1925年,校内各项大的建筑基本竣工。这样,东南大学科学馆及馆藏仪器等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捐助下兴建起来了,图书馆(建筑费16.5万银元)在齐燮元的捐助下兴建起来了,体育馆(建筑费6万银元)和游泳池及其设施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下也兴建起来了。在国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东南大学较多地依靠了国内外的捐助,建成一座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全国各地学校及文化单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全国性的教育会议也常在此举行。


但是,由于国拨经费的严重短缺,即便是郭秉文这样的治校专家,也常常是捉襟见肘,不得不寅吃卯粮。在他1925年1月被免职时,学校欠发教职员的薪水总数已达33218元。到1927年时,东大所欠债务已高达153378元。(《审查国立东南大学帐目报告书》,《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82年,第166~169页。)东大历年经费开支情况(含南高,不含商科)详见表2-3。


    表2-3 东南大学历年经费开支一览


                                                                                (单位:银元 )


年份        年总支出(元)        薪金支出(元)        薪金占年经费的%        图书与设备支出(元)        图书设备费占年经费的%
1921        653041        210534        32        32539        4.9
1922        562790        243254        43        21613        3.8
1923        866932        290572        33        92958        17
1924        494354        293118        58        28195        5.7
1925        489988        290379        59        14440        2.9
1926        269967        195049        72        12582        4.6
合 计        3319072        1502906        45        202327        6.1




(五) 停办工科


1924年4月27日,校董会召开会议,审核1924年度预算案,郭秉文说明案由,校董黄炎培报告江苏财政状况。按照东大发展情形及需要,预算极应扩充,但是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势须核减。减在何处?成为问题的焦点。董事们认为:“文理科为大学基本学科,应循环进行;教育科为南高递嬗而成,毕业生极得社会信仰,国内大学教育者尚少,而且没有像东大办理完善,应予逐渐扩张,又附属之中小学,备该科研究试验之用,应继续办理;农科开办甚早,根底已深,事业亦多,应就现有之局面充实其内容;商大设于上海,适应本国商业之需要,甚得社会之信仰,唯以校址校舍尚在购建,应候购建完毕,设法扩充;工科虽有良好之教授,因国家经济困难缘故,尚未能达到工科大学应有之标准,欲期完善,非大加扩充不可,然而国家财力如此困难,断难办到。江苏境内已有工科大学及工专等几所学校,且有较为完备者,现在工科学生,数尚不多,而设备方面,又不能有适应需要之扩张,如仍照常进行,不特发展困难,抑恐贻误学子。万不得已,唯有暂行收缩停办,所有学生,由校设法转学他校,或并酌予补助,以完成其学业。十三(1924)年度预算案应根据此种方针,将工科经费裁去,重新编制,由常务校董与省政府接洽,说明编制情形,请予批准。”(《校董会关于工科之决议案》,《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82年,第134~135页。)


这一消息传出后,工科学生激烈反对。5月14日,常务校董会议继续讨论,校长提出执行停办工科的困难,并转达校中各方面的意见,希望变更原案。但常务董事会议决:“维持原案。”由于事关重大,6月28日,校董会又召集临时会议,复议暂行停办工科案,郭秉文提请讨论“另筹经费维持工科”是否可行及“有无其他通融之法”。众董事讨论良久,仍无解决办法,决定暂等数日,待财政会议将东大预算通过后再继续讨论。


8月4日,校董会临时会议继续进行,复议暂行停办工科案。郭秉文报告:“6月28日会议之后,秉文即于30日财政委员审查会提请恢复工科预算未获通过。议请官厅方面统筹全省工业教育办法,遂经本省行政长官与全国水利局往复电商,决定以河海工程学校与本校工科为基础改组工科大学,即请本校主任茅唐臣为校长。茅先生现已应水利局常总裁电召入京,商议编订预算及课程等等。如本校工科学生有不愿加入工科大学,而想转入其他工科可以自便。此种办法是否可行,尚请公决。”经过讨论,最后议决:“此项办法既与停办之原案不相抵触,又于学生转学上不发生困难,本会认为可行。”(《校董会关于工科之决议案》,《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82年,第135页。)于是东南大学的工科于1924年秋便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东大原工科主任茅以升担任校长。此后,东大便只有文理科(1926年分设为文科和理科)、教育科、农科和商科大学,而没有工科。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927年第四中山大学成立之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大学网[中国高校网]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6-3 13:28 , Processed in 0.1241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