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回复: 0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科简介|南京土壤研究所

[复制链接]

2025

主题

303

回帖

684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844
发表于 2024-4-20 23: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科概况

我所自60年代起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单位之一,几十年来在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及研究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我所环境科学专业以土壤环境科学研究为主体,同时注重向水、大气、生物等环境研究方面扩展和延伸,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开展环境工程研究,形成了多学科相互交叉特色鲜明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

该学科集中了多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和重大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依托于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和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并拥有大量现代分析仪器设备,不仅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师资保障,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的平台和基地,已培养出多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获得者。

学科内涵与特色

该学科环境科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环境污染过程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全球变化、土壤环境生物与生态安全;环境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业面源污染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等。其学科的特色是: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厚基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学基础。“宽专业”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掌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与其交叉渗透的相邻学科如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强技能”要求学生具有环境科学理论与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分析化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野外调查与监测技术等多项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领域宏观和微观问题的能力。

土壤环境污染过程与调控:研究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形态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过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污染物的土壤-生物界面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土壤中污染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其预测模型;根际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或固定过程及其生物效应;生物对土壤污染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及其信号传导过程;污染土壤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污染土壤修复和农产品安全预警等。通过系统研究土壤中污染物的土壤过程、生物效应和农产品安全与健康风险,揭示其多介质、多界面反应的分子作用机制,提升我国土壤环境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为我国环境保护、食物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原理和技术支撑。

土壤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碳氮循环过程及其微生物机制、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大气间温室气体(CO2、CH4、N2O)/含氮气体(NOx、NH3)交换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土壤—水体界面活性物质的运移机制及其输出强度,建立土壤利用方式对水体和大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模型和评价体系,发展地—水—气界面物质交换理论,研发减缓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氮输出的管理技术和措施;探明盐渍土水盐动态变化规律和次生盐渍化形成机制,构建消减盐分的栽培技术体系,实现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土壤环境生物与生态安全:土壤环境生物与生态安全是土壤质量保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科学内涵,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在不同层次系统开展土壤微生物、植物营养、环境化学和土壤生态安全研究,以达到充分认知土壤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适应与响应机制,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深刻理解土壤-微生物-植物界面过程的目标。该领域的研究团队具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土壤生态、环境微生物、植物营养学研究平台,主要包括Zeiss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菲尼根MAT253-同位素质谱仪,菲利普场发射扫描电镜,气质谱联用仪、荧光显微镜、原子荧光光度计、超高速离心机、土壤微生物核酸DNA/RNA提取仪、杂交炉、超高速离心机、实时荧光定量PCR等现代化土壤生物与生态安全分析仪器设备。

农业面源污染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进一步解析农田氮磷排放规律以及面源污染物来源特征,对农村的生活污水进行控制;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同时结合地表径流前置库技术,进行农田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在陆水界面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对进入农田系统的污染物进行过程拦截,利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进行污染物的降解以及转化,明确生态修复技术在污染去除过程中的作用;在农田采用绿色施肥技术,减轻农田面源污染,从而在保证农田作物产量的同时缓解农业施肥对农田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稻田氮磷高效利用的机制与技术;明确农田土壤中氮素转化、迁移与损失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农田氮的排放控制减轻农田氮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污染治理工程,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污染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

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污染场地问题将越来越受到公众和社会的关注,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安全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我国对于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污染场地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修复技术支撑体系,目前环境主管部门迫切需要制定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污染场地评估、修复管理体系及技术标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污染场地甄别与地质调查;污染场地监测技术与设备;污染场地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地下水运动及溶质迁移数值模拟;污染场地生态修复技术与设备;污染场地绿色生态修复材料;区域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基准;污染场地环境可持续管理策略等。

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培养对象及应该具备的前置学科专业基础、能力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壤学、环境微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等专业毕业生,并具备较强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壤学、生物学、化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

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奉献精神和健康的体魄,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备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能力”、“做人”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环境保护专门人才。

3.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科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知识、专门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动态,具有创造性思维,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能力,能够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

4.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选题要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国家需求和科学问题,同时突出土壤环境研究的特色。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能力。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邮 编:210008

传 真:025-86881000 网 址:www.issas.ac.cn

单 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生部 邮 箱:yjsb@issas.ac.cn

联系电话:025-868815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大学网[中国高校网]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5-21 00:09 , Processed in 0.0688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