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回复: 0

湖南文理学院重点实验室简介/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介绍

[复制链接]

2869

主题

478

回帖

977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776
发表于 2024-5-17 0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布式电推进飞行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LaboratoryProfile
实验室围绕分布式电推进飞行器能源管理与变换控制、高效高功重比分布式电推进、航迹规划与飞行智能控制三个方向开展研究。实验室现有研究与测试场地近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1200万元,通过校企、校校、校地合作,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成效,承担了一批省部级以上相关课题的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常德市沅江河流监控等系列服务地方项目,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连续3年获得无人机省内高校第一名的成绩。实验室的组建为分布式电推进飞行器行业发展与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合作单位简介JointMember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飞行器技术研究所协同承担高效高功重比分布式电推进技术研究,对分布式电推进飞行器的机身结构设计与优化等,为实验室的相关研究与测试提供专业的条件与设备。
长沙理工大学协同承担先进能源管理与变换控制技术研究,主要任务包括对分布式电推进飞行器的油电互补柔性电源管理控制技术和储能电池智能充放技术等进行研究。
湖南浩天翼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牵头承担高效高功重比分布式电推进技术研究,对分布式电推进飞行器的机身结构设计与优化等,为实验室的相关研究与测试提供专业的条件与设备。
组织机构Organization
学术委员会AcademicCommittee
蔡国彪侯中喜阳春华帅智康肖曦李霓李建奇李泽文胡豁生
管理委员会ManagementCommittee
李建奇于永光潘梅森李泽文张奋聂方彦杨民生李建英
学术委员会主任DirectorofAcademicCommittee
蔡国飙,实验室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
实验室主任LabDirector
李建奇,博士,教授,湖南省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和吉首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文理学院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常德市重大咨询决策专家。


湖南省水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实验室将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应用于水产学科各研究领域,围绕“水产生物资源保育、水产健康养殖生物技术、水产品综合精深加工生物技术”3个方向,着重对环洞庭湖的三角帆蚌、青鲫、鳙鱼、鲇鱼和黄鳝等主要水产生物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方向1、水产生物资源保育研究
由刘良国教授领衔,主要以环洞庭湖的水生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物种现状与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与恢复、重要功能基因与良种培育等内容。主要人员有:刘良国、刘红、李峰、姜吉刚、叶华、成钢等。
(1)资源物种现状与多样性研究在环洞庭湖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生物统计学和DNA条码等分析方法,弄清环洞庭湖水生生物(浮游生物、水生维管植物、底栖动物、鱼类、两栖爬行类和外来水生物种)资源的现状与多样性,为我省水产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种质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研究在明确环洞庭湖水生生物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筹建省级水生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驯化、增殖放流或引入,建立种质资源库,制订省级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名录等方式方法,加强对水生生物珍稀种、濒危种、土著种的保护和恢复研究。
(3)重要功能基因与良种培育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对三角帆蚌、青鲫和鳙鱼等水产动物的重要功能基因,如生长发育相关基因(GH、GHRH、IGF)、繁殖性状相关基因(ESR、FSH)、抗病相关基因(MHC基因家族、抗菌肽)等进行研究,对优质水产生物资源进行驯化选育与遗传改良,获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生物新品种,为我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种源。
方向2、水产健康养殖生物技术研究
由王文彬教授领衔,主要以湖区的水产健康增养殖过程为研究对象,对重要水产动物生殖调控及健康增养殖技术、水产动物重要流行病中草药及微生态防控机理、养殖水域生态与环境生物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人员有:王文彬、李大鹏、罗玉双、韩庆、黄春红、李娜、邹万生等。
(1)重要水产动物生殖调控及健康增养殖技术研究应用细胞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等方法,研究中草药催产黄鳝的生殖机理,解决黄鳝苗种规模化繁育的瓶颈问题;研究养殖水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与能量流转机理,解决大水面低碳循环渔业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水产新品种的营养学与水化学,制定水产健康养殖标准,进一步规范目前的水产养殖过程。
(2)水产动物重要流行病中草药及微生态防控机理研究采用群落生态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分子生态学等方法,研究水生动物寄生虫生物学及其生态防控机理,解决大水面围栏或网箱精养鱼寄生虫病防控问题;研究中草药及微生态防控水产动物重要流行病机制,以解决水产健康增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问题。
(3)养殖水域生态与环境生物学研究采用水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数学建模等方法,研究珍珠养殖水体微生态调控机制、精养池塘有益微生物挖掘与有害藻类的固定化藻菌防除,探讨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模式,科学评价水产健康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解决水产生物健康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
方向3、水产品综合精深加工生物技术研究
由杨品红教授领衔,主要以青鲫、鳙鱼和贝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延长冷鲜保藏原理、精深加工机理与高技术、有效成份提取与副产物综合加工等生物技术方面的内容。主要人员有:杨品红、王伯华、贺江、谢中国、王芙蓉、雷颂等。
(1)水产品冷鲜保藏原理研究以青鲫、鳙鱼为研究对象,研究微生物、水份、蛋白质、温度与保藏期的关系,探索延长水产品冷鲜冷冻保鲜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鱼蛋白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官能团的性质和作用,揭示出蛋白质变性的机理解决淡水鱼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冷冻变性和鱼肉中存在泥土异味的技术难题。
(2)珠贝精深加工生物技术研究以贝类、淡水珍珠为原料,研究其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及其混合物提取的原理与基础理论,特别是对蛋白质变性机理的进行相关研究,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3)水产副产物加工生物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酶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从水产副产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酶的作用机理,美拉德反应增香的机理;贝壳粉改良土壤和除磷的机理;鱼虾贝加工副产物有效成分分析与作用机理;制定水产品加工相关质量标准。


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008年6月获批立项、依托湖南文理学院建设,于2011年10月通过验收并挂牌。首任实验室主任曾伯平教授,现任实验室主任王文彬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前所长桂建芳研究员担任。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3人(研究人员20名,技术人员3名),其中教授9人,校外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和第三层次人选各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特聘客座教授4人。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41岁,50岁以下占95.7%,形成了一支以较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专家为中坚力量、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科学研究队伍。
实验室现有面积1048平方米,具备先进的硬件设备条件,仪器设备总值750余万元。2008–2012年共承担78项科研项目,进账总经费662.1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科技人员服务基层企业计划项目1项;另与长沙理工大学等共同承担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主养淡水鱼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横向合作科研经费500万元。近4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61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5篇、国内核心期刊10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含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科技工作先进者和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实验室主要围绕环洞庭湖及湘西北地区的水生与土壤动物资源多样性及其利用、水产与畜禽重要疾病的病原生物学及防控、哺乳动物功能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科学问题进行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水生动物资源及保育;寄生虫生物学及疾病防控;动物功能基因表达及调控。实验室总体定位:在坚持一些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建立先进的实验室科研体系和技术平台,从宏观到微观着重研究水产与畜禽健康养殖生产中的重要生物学问题,为解决我省农业生产、疾病防控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服务。力争使实验室成为湖南省动物学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不断提高在国内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中心发展历程
湖南文理学院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程示范实验室。湖南文理学院的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可追溯到1975年原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实验中心的建设历程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1、资源整合,起步建设阶段(1999.7-2002.12)
1999年学校升本后,明确提出了把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把实验室建设作为增强学校地方服务功能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和动物生理学7个实验室合并,正式成立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仪器设备与资源共享,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更新实验内容,加大中心建设投入,优化实验教学环境。2002年10月通过湖南省“双基”合格评估。2002年,生物科学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2.体系构建,完善管理体制阶段(2003.1-2005.8)
2003年,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确立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申报省级基础课程示范实验室,将生物科学、农学、动物科学3个本科专业共有的9门基础课程和校公选课《生命科学导论》的实验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4个层次,整体优化成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现代生物学实验5个模块,基本型、提高型和创新型3个能力层次,突出应用生物技术基础能力训练主线,构建起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生物学基础“531”实验课程新体系。实验中心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优化教学队伍。2003年9月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基础课程示范实验室建设对象。2004年11月通过湖南省普通高校基础课程示范实验室中期检查,2005年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基础课程示范实验室。
3.扩充平台,增强辐射阶段(2005.9-至今)
2005年,生物科学专业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生物学基础实验中心通过省级普通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评估,2008年,生物科学专业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进一步争创国内同类院校一流的本科教育。中心搬入新实验大楼,实验用房面积达3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710余万元。引入科研、教改成果更新实验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实验134项;编著出版《普通生物学实验》、《现代生物学实验》教材两部;实验教学覆盖了全校37个专业、960余人/年,年均教学任务15万人学时。
2006年,“动物学”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学科,中心依托强劲的学科力量,按“53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搭建多专业多层次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互通平台、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互通平台和生物实验教学、科研与地方服务互通平台;改革用人机制,建立实验教师按实验项目聘任、技术人员以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竞争上岗,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2007年,《生物学基础实验》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生物学基础实验》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受教育部委托,2006年7月湖南文理学院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举办了“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高级研修班”,全国数十所高校的实验室同行先后来中心学习交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现已建成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体系科学,实验教材系统,实验设施完善,实验装备精良,队伍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教学效果显著,特色明显的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动物科学实践教学中心
湖南文理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可追溯到1989年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畜牧水产专科专业,20年来为地方畜牧水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的需要,2002年动物科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成立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室。2006年3月成立动物科学实践教学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得到了学校与学院的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分别在实验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模式改革、设备与环境优化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心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10个实验分室,办公室及资料室。近五年来学院共投入“中心”仪器设备经费293.85万元,800元以上仪器数量378台件。中心目前主要面向湖南文理学院动物科学和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家畜解剖生理学实验》《动物生产学实验》、《动物育种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家畜繁殖学实验》、《动物疾病学实验》、《动物诊断技术实验》等18门实验课,承担实验项目84个的实验教学任务。
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根本,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实验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一、三、三”实践教学新体系,确立一个核心:即突出培养“宽口径、复合应用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立三个体系: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上,对动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的课程及内容进行了系列化、单元化、模块化的归类整合编排,设置了三大实践模块即生物学基础实践模块、动物生产实践模块、动物疾病防制实践模块;围绕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三性”实验;开展“课内实验教学、教学实习(实训)、综合生产实践”三层次实践教学。课内实验教学分学期单独开设;教学实习(实训)、综合生产实践,则分学期、分年度,分层次,由单一到综合“嵌入”主要生产环节,第四学年根据学生就业意向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顶岗生产实习。在实践教学条件体系上,注重实验室、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实践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条件的建设利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上,注重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设,健全实践教学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实践三个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相结合。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贴进科学前沿,做到综合性、应用性和探索性的有机统一。实践教学新体系与传统教学体系比较:单纯验证性实验由占71.42%下降到28.58%,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上升到71.42%;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占46学分。所有实验实践课程单独设课,集中开设,独立考核。这对突出“宽口径、复合应用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中心对原有实验室及资源进行整合和调整,目前已发展为拥有动物科学基础实验室、动物生产实践实验室、动物疾病实践实验室3个综合实验室,按功能分设10个实验分室。动物科学基础实验室下设4个实验分室,即动物学实验分室、动物解剖实验分室、动物生理实验分室、药理病理实验分室;动物生产实践实验室下设4个实验分室,即动物营养实验分室、畜产品加工实验分室、动物生产实验分室、动物繁殖实验分室;动物疾病实践实验室下设2个实验分室,即动物疾病分室、水产动物疾病实验分室,总面积1200m2。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413台件,其中(≥800元)总台件数为378台件,其它仪器设备35台件,其中大型仪器设备(≥5万元)13台件。实验仪器价值293.85万元。其中有酶标仪式、自动洗板机、半自动生化仪、医学图象分析系统、动物血液分析仪、移动式X光机、B超诊断仪、怀孕测定仪、三用自动分析心电图机、纤维素分析仪、氨基酸专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定氮仪等精密仪器13台件。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实用,配制科学合理。中心即能满足学生的基本实验,也为大学生科技制作与创新提供了实验平台。
中心非常重视安全措施与管理: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确定安全责任人,层层签定安全责任状;室外配备紧急喷淋装置、监控系统和应急灯;教学实验室通风橱、紧急洗眼器、消防器材等;安全疏散通道出口标识明显;建立了废物、污水分类收集处理制度,并符合环保要求;药品集中管理,避免药品对师生的危害,保证安全
为进一步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以“地方为依托”的办学思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走“院-企”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改革。以“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中心与“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双佳农牧有限公司”“湖南九峰实业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的现代化动物养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使实践教学基地既成为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场所,又成为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一个新亮点。“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06年被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水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基地2008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中心建立了动物科学实践教学中心网站,实施网上实验教学;实现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实验相结合。学生首先从网络上了解实验内容,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实验。同时建立实验习惯、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设置必开、选开、自拟、科研、课外科技制作等多种类型实验项目,中心自制的动物科学专业实验CAI课件6个,上网的教学录像6个,引进的动物科学专业技术实验22个,生物机能仿真实验26个。应用动物科学技术录相26个。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获得所需的专业知识,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动物学学科2006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心依托湖南省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一支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中心现有一批锐意进取,年富力强,知识渊博的实验教师和实验专职人员,现共有实验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高级职称占60%,博士3人占15%,硕士11人占55%。
中心非常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青年教师在近年内必须到校外进修;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建立学术科研基金,对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扶持和财力上的支持;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增进中青年教师与学界同仁的学术交流。师资队伍得到了优化:近五年来,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教授由3名上升到7名,副教授由1名上升到5名,博士毕业学历由2名上升到3名。科研项目、专利及获奖:科研项目19项,总经费125.75万元;获得省部级奖2项;成果鉴定3项;专利申请及专利发明7项;任课教师把科研的理念、经验应用新教学理念中;具体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的有12个项目,占总学时数的13%;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科研活动,每学期对学生开展4-6场学术讲座。
中心建立了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等全方位、多元化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建立了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立院校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坚持学院党政领导、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心成员听课制度。构建了在校学生、毕业生和教师采用综合问卷、跟踪调查、网上反馈和师生座谈等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近三年来,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20%以上,考取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名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平均30%的学生主动申请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批13项;获奖6项,其中获湖南省第七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获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三年来,7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课题工作,学生累计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7篇。
“中心”为常德市畜牧业、水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探索和实践了“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和走出一条学科建设的新路子,通过合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改善了教学与科研条件。其中与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与常德市的一些大型养殖和饲料企业(例如湖南双佳农牧有限公司、湖南九峰实业有限公司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心教师中“珍珠专家”、“鳝鱼博士”、“养猪专家”、“禽业专家”等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地方欢迎。《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中心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科研成果推广转让效益显著,实践中心三位教授积极参加省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2006-2008年专业教师在能效渔业、品种选育、超大型无核珍珠养殖关键技术、畜禽技术生产及黄鳝稻田人工繁殖及其生态养殖技术和网箱人工养殖指导、白蚁防治技术等进行推广,直接产生经济效益62773.00万元,建立了湖南文理学院农业科技特派员网,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
中心将继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中心建设成为动物科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课堂及学生创新的基地,培养宽口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


电气信息基础实验室
湖南文理学院电气信息基础实验室起源于1980年的电工实验室。1999年学校升本后,于2001年成立了电工电子中心实验室。2002年通过评估,电工电子中心实验室被湖南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2005年,电工电子中心实验室的电工电子实习基地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006年3月,电工电子中心实验室正式更名为电气信息基础实验室,实行校院两级管理。2006年6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湖南文理学院电气信息基础实验室”进入了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行列。
目前,该实验室拥有实验教学团队4个,实验团队人员由与实验课相对应的理论课教师、较高水平教师(如教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组成,共20人;设有15个实验(实训)分室(电路实验分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分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分室、EDA实验分室、网络化电工实验分室、电机与拖动实验分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分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分室、检测与传感实验分室、陈列室、电子实习室、电子工艺实习室、电工实习室、创新实验分室、PLC实验分室);仪器设备1255台件,设备总值303.3万元。
实验室是学校5个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8个本科专业(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教育技术学)、3个专科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和芙蓉学院的电气信息类基础课实验教学基地;是电类专业实验教学和其它各类专业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承担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学校电子制作大赛等科技课外活动方面的辅导、筹备、比赛工作,07年工作量达15.2万人时数


湖南省水产协同创新中心
“水产高效健康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动物学、水产学和应用化学等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中心、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及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水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淡水鱼类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与省级创新平台为基础,根据“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由湖南文理学院牵头,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协同单位,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顺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为主要参与单位,2013年2月组建,2014年9月被湖南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认定为第二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为相对独立的非法人实体机构,根据《章程》运行,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管委会成员单位由7家签订合作协议、遵守本章程的法人单位组成,中心主任由杨品红教授担任。根据国家水资源环境保护、水产品有效供给及其质量安全的重大需求,中心设水产资源多样性与遗传育种、水产健康养殖与水域生态、水产动物营养调控与饲料、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管控5个创新平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水产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达到汇聚和共享优势资源、聚集和培养水产创新人才、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的形成和转化、使湖南从水面大省跨入水产强省、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
中心现有成员82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863计划首席专家1人、楚天学者(芙蓉学者)2人、国内唯一淡水鱼上市企业总工程师1人、湖南省121人才一层次人选1人、教授/研究员29人(含二级教授7人)、博士39人(归国博士5人)。人员队伍的专业背景涵盖了水产学、生物学、食品科学、化学等多个学科,2个创新团队入选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013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33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43项,合计纵向科研经费3361.6万元、横向科研经费3089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43项,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开发新产品24个,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约150亿元。


洞庭湖生态协同创新中心
本中心源起2002年获批的“湖南省环洞庭湖区域发展研究基地”,此后,湖南文理学院不断整合力量,先后获批“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农村居民社会化发展研究基地”、“湘西北文化与文艺发展研究中心”、“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凿岩机械研发与产业化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省级平台。2012年,湖南文理学院协同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组建了“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发展”等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整合,联合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湖南大学等单位,组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中心”《章程》,制定了《科研组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设置了1个服务平台、3个委员会、4类创新岗位、4个创新平台,明确了协同创新方向和目标,革新了人员聘用、考核机制,建立了多级分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区域合作机制。2015年,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常德市人民政府成功对接“中心”,从而将“中心”真正建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体。


细菌战罪行研究所
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9月18日(“九·一八”七十周年纪念日),是中国大陆高校目前唯一的研究日本侵华细菌战史及罪行的研究所。依托本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师队伍,本所组建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目前主要成员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4人,此外还特邀了国内外部分专家参与研究。
细菌战罪行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十几年间,研究团队齐心协力,开展了持续不懈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级细菌战史研究项目2项,省级细菌战史研究项目5项,主办细菌战史国际学术研讨会3次,已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细菌战史研究论文50多篇,出版细菌战史著作8部,在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细菌战史实力最强、成果最多的研究机构之一。
2002年11月,主办了“日本细菌战罪行国际学术研讨会”,有中、日、美等国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使研究所与国内外的细菌战问题研究学者建立起广泛的学术联系。200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我所主编《揭开黑幕——2002中国常德细菌战罪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年至今,研究所在《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更名《武陵学刊》)开辟国内学术期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细菌战罪行研究”学术专栏,至今发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文50余篇,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该专栏在2006年、2010年两次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社科优秀栏目”。
2004年,研究所成员调研了常德细菌战受害史实,支持常德细菌战受害者对日索赔的国际诉讼,撰写了10余万字的《常德细菌战城区和石公桥居民受害鉴定书》,递交到日本法庭。
2006年12月,主办了“第二次日本细菌战罪行国际学术研讨会”,有中、日、美等国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促进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展开。
2007年,研究所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侵华细菌战史研究”立项。
2009年,研究所成员应日本“太平洋战争亚洲受害者铭心会”邀请,赴日本东京、北海道等地进行了日本细菌战罪行研究的交流。
2011年,研究所发表在《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2期的《六十年来国内外日本细菌战史研究述评》(2万字)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0期转载,反映了我所在日本细菌战史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2014年,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日本侵华细菌战》一书(37万字)。这是目前国内最新、最系统、最全面的研究日本侵华细菌战史的著作。
2014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南方地区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立项。标志着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处于国内该领域的前沿。
2015年1月,研究所在《军事历史研究》杂志第1期“侵华日军在中国南方的细菌战及其缘起”专栏刊发4篇研究论文。
2015年5月,主办了第三次“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美等国共计70位专家学者参会,有中央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等众多媒体采访和报道。
2015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6期转载了我所陈致远教授、罗运胜博士、特邀研究员奈须重雄在《军事历史研究》发表的细菌战史论文3篇。
2015年8-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所重要成果《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研究丛书》。该丛书分为《纪实》、《伤痕》、《控诉》、《罪证》共4册。与此同时,本所积十余年研究之功所著《日本侵华细菌战》一书,入选中宣部“百种经典抗战图书”重印发行,并传播至国外。
2015年12月,我所主要成员参加湘潭大学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讨论会,和与会的省内学者广泛进行了交流,宣传了我们的研究工作。
2016年1月,我所陈致远教授、朱清如副教授在《湖南社会科学》第1期专栏刊发了2篇细菌战史研究论文。
2016年6月,湖南省委宣传部领导亲临细菌战罪行研究所参观,听取了我所工作汇报。8月,我所确立为湖南省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研究基地。
2017年5月,我所标志性成果《日本侵华细菌战》荣获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8年11月至12月,我所新的系列研究成果“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丛书”第一批专著,包括《侵华日军广州8604部队研究》(曹卫平著)、《侵华日军第9420部队及云南细菌战研究》(张华著)、《侵华日军细菌战重要外文资料译介》(李海军等编译)、《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的鼠疫细菌战研究》(陈致远著),陆续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9年12月,我所推出的“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研究丛书”荣获湖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我所撰写的“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丛书”第二批专著《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的霍乱细菌战研究》(罗运胜著)、《侵华日军1855部队研究》(柳毅、陈致远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22年10月,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成果申请结项。
2023年9月,本基地与湖南省革命军事馆开展馆校合作。


水处理功能材料实验室
1.目标定位
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结合地方企业实际生产与创新发展需要,将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湘西北地区水处理功能材料重要的研发中心,开发满足海绵城市建设、企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水处理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将围绕以水质检测材料、催化降解功能材料、高分子分离膜等三个方向开展研究。
2.研究方向
①水质检测材料
主要特色:一是本研究方向所涉及水质分析检测功能材料涉及无机纳米材料、有机功能材料、生物纳米材料等较全面的领域,相对集中且互相补充。二是着重关注健康与环境两大重要领域,对所制备水处理功能材料在生化分析及环境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
关键技术:构建光学和电化学生化分析新方法,合成制备功能性无机纳米材料及核酸纳米材料并研究其在生化分析领域的应用;设计、合成有机小分子功能材料,构建荧光传感器及电化学传感器,探索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探究水体中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方法及功能材料,调查不同介质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水平,评价其生态与人体健康风险。
创新点:一是成功发展了一系列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传感分析方法,大大提高了传感器分性能,可应用于水质分析监控。二是在新型有机小分子功能材料及污染物去除功能材料方面获得较大进展,发展了污染物去除的新方法,可应用于水质污染物去除。
②催化降解功能材料
主要特色:本领域以地方建设和发展中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环境与材料交叉领域凝练研究方向,对污水处理与回用、温室气体排放及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关键材料、技术及其应用方面存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一系列研究,为新型海绵城市建设和工业污水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技术:能隙梯度型半导体微介孔纳米粉体材料、金属有机配合物微介孔纳米材料、具有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的金属氧(硫)化物复合纳米材料及其与金属有机配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有机污水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及其机理和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及其吸附机制;不同光生载流子的耦合机制、光伏效应及其对环境的净化作用机制;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电极/溶液界面的理论模型构建。
创新点:利用新型MOFs结构材料、微介孔纳米材料、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并结合理论计算和模拟,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和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③高分子分离膜
主要特色:面向海绵城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结合地方企业生产实际和创新发展需要,联合企业共同开发系列不同形貌结构的高分子反渗透膜(或称逆渗透膜)、超过滤膜、微孔过滤膜、气体分离膜、离子交换膜。
关键技术:一是高分子分离膜的形貌控制方法;二是高分子分离膜的结构稳定性能;三是高分子分离膜的分离性能与膜结构的关系。
创新点:一是开发系列新型高分子分离膜,在海绵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具有优越的分离性能;二是开发新的高分子膜制备方法,可控制备不同形貌的高分子分离膜;三是建立高分子结构和组成与分离性能关系,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电镀废水回用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经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心主体为湖南文理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和常德市安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设4个专业实验室、1个分析测试中心以及1个中试试验基地,4个专业实验室分别为高级氧化污水处理技术实验室、固定化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实验室、膜分离法污水处理技术实验室、水质速测技术实验室。
中心现有科研用房2000m2左右,现有仪器设备(单件万元以上)150余台/套,总价值1200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30台/套,包含核磁共振仪、扫描电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等。在校外,与常德市表面处理工业园、湖南碧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涌鑫源环保有限公司、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在水处理、水化学、材料学、分析化学等方面的实验仪器及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实验仪器及配套设施齐全,满足产品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需要。
中心拥有一支优秀的专注于能源、材料和环境工程领域的科研团队,近10年来获得一批成熟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创新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申请和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完成省级鉴定成果10余项,科研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80余篇,成果转化产生效益超10亿元。




信息来源:
https://www.huas.edu.cn/zdsys.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家具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6-14 10:28 , Processed in 0.0737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