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回复: 0

苏州医工所科研部门|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科研部门

[复制链接]

2592

主题

439

回帖

88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845
发表于 2024-4-20 2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用光学技术研究室

一、研究室简介:
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围绕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应用领域,发展创新性前沿理论方法,突破核心部件和工程化技术,研发相关重大仪器装备,建立应用示范和成果转化基地。实验室下设医用光源实验室、医用光学成像实验室以及医用光学诊疗仪器实验室三大研发实验室;并有动物实验中心、细胞生物学中心、超精密光学加工中心和光学设计虚拟中心四大功能性子平台。

二、联系电话:
科研办公室:0512-69588051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室

一、研究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医学检验室”)基于我国临床医学检验重大需求,综合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知识和技术,融合先进光谱、色谱、质谱、微纳加工及系统集成等检测手段,重点开展生化检测、免疫分析、分子诊断与靶向治疗以及生物医学检验仪器等方向核心技术和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系统解决生物医学检验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及现实需求。通过市场牵引和医工结合,医学检验室逐步形成了在流式细胞分析、血液免疫分析、癌症早期诊断、核酸及蛋白质组学研究、干细胞研究和纳米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独特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并实现了流式细胞仪、血栓弹力谱仪、凝血检测仪、输血五项检测试剂、免疫荧光层析试纸条、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等若干项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
研究人员106人,研究员22人,副研究员38人,研究生及博士后73人。近年来,研究室先后承担大量国家、省市及横向科研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联系电话:  
主任:0512-69588368  
科研办公室:0512-69588315;0512-69588347;0512-69588287


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室

一、研究室简介:
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室主要开展X射线、眼视光和电磁场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开展X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技术、数字介入诊疗技术和医用机器视觉技术等研究,紧密围绕临床需求,以关键技术突破、核心部件与系统研制为主,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组织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等多种模式,发展有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CT、MRI、低剂量CBCT、眼科成像仪器和手术导航系统等特色医学影像设备与系统、开发高分辨多模影像处理算法库和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处理工作站。

二、联系电话:
主任:0512-69588115


医用电子技术研究室

医用电子技术研究室以国家医疗仪器发展战略为指引,以实际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发展方向布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发展规划中,将生命电现象及其生物学机制、电磁场和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医学电子学和医疗仪器、生物医学系统的建模和分析、神经信息技术和系统、生物电池和分子电子学和生物计算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和布局,其中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为优先资助领域之一。
医用电子技术研究室在神经信号处理及其临床应用和人脑功能状态监测、识别与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并且通过人员交流和课题合作已经在临床神经科学方向与医院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基础。本研究室以心脑功能相关的疾病和健康状态监测、识别、预测和调控为目的,以发展神经电子学为核心,以神经信号传感器、微弱信号检测与传输、智能分析和控制、微电子与微机械加工、植入芯片设计、心脑系统建模等核心技术为方向,建立了生理参数监测、功能状态评估、神经调控与康复方法,研究开发术中脑功能定位手术导航系统、神经功能监护系统、电磁神经刺激器、数字智能健康系统、健康医疗物联网等医疗仪器与设备,同时拓展健康工程、神经工程、纳米电子技术等在医学上的应用。并且以医学电子工程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探索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途径,建立需求、项目、研发、应用和生产环节链条,争取成立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国家工程中心。
本研究室的定位在于创新现代医学电子工程技术,建设一支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学术队伍,推动以神经信号处理和神经电子学为核心的监护和治疗技术与仪器的发展,服务于医疗、国防和军事需求。
研究室的重点工作围绕三个方面:以神经信号分析与脑功能建模研究经验为基础,突破微弱神经信号微功耗、微型、无线监测和信息处理技术与智能闭环控制技术,研发脑功能区术中定位导航系统、无线数字脑电监测与诊断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运动系统神经元损伤识别与康复、微意识状态闭环神经调控康复、癫痫灶精确定位、磁刺激脑功能区定位等方面;以深部脑刺激和人工耳蜗相关研究基础为出发点,突破电、磁刺激脑功能神经调控技术,研发闭环经颅磁刺激器和闭环植入式脑刺激器;以心电、血压、脑电、呼吸、声音等生物医学信号研究经验和监护仪器研发经验为基础,突破心脑功能健康状态监测、预警和干预技术,研发智能家居自适应调控健康系统、微负荷睡眠监测系统和家庭睡眠监控、预警与调节系统。


医用声学技术研究室

一、研究室简介:
医学声学技术研究室以医学超声成像、声学生物效应以及声学器件研发为主要研究领域,重点开展超声成像系统关键技术、新型成像方法与声学生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紧密围绕市场与临床需求,以关键技术突破、核心部件攻关,样机系统研制为主,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等模式,以产业化为目的发展有核心竞争力的超高分辨率超声探头与成像系统,以及高分辨光声成像算法平台。

二、联系电话:
主任:0512-69588241
科研办公室:0512-69588225/8024




康复工程技术研究室

康复工程技术研究室成立于2015年9月,现为苏州市康复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重点围绕康复医学临床需求,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理论及光、机、声、电、磁、热等多学科综合手段,开展人体健康状态辨识、机能增强、功能障碍康复的机理和方法研究,从事高端康复器械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帮助人体机能缺失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独立生活、工作和回归社会的能力。研究室学科方向为康复工程技术,是苏州医工所三大主学科方向之-,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体生命体征检测与评估、 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与评估、认知功能障碍康复与评估、场景干预康复沾疗、老年护理与监护等。

联系电话:0512-69588145/69588154 传真: 0512-69588146


光与健康研究中心

一、中心简介   
光与健康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联合国家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重点实验室,紧跟光医学技术发展前沿,以探索新型光源在光健康领域的机理和应用为核心,重点开展光生物学效应、显微内窥成像、光诊疗技术与产品、远程康复训练与评估、高压脉冲电场治疗以及特种光源产品等六大方向核心技术、仪器的系统开发,建立有苏州市多模内窥诊疗重点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苏州医工所研产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的新型研发中心。
光与健康研究中心现有全职研究人员23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12人,助理研究员4人,在读研究生26人。近年来,光与健康研究中心承担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成功转化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深层光谱理疗仪、特种LED光源等多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联系电话:   
主任:0512-69588275
科研办公室:0512-69588280   


工程化研究中心

一、研究室简介  
工程化研究中心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践行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模式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医疗器械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实现成果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平台。
所谓工程化,就是运用工程设计、测试和工艺技术,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十五个阶段,最终将经过原理验证的技术或样机通过二次开发、优化设计转化成功能完整、性能优良、批量生产的工业化产品,并使其满足功能性、可靠性、测试性、维修性、安全性、保障性、环境适应性、经济性、生产性、法规性等要求的产品实现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越过从原理样机到可靠产品无法有效过渡的“死亡之谷”,打通医疗器械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
工程化研究中心下设互联网医疗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国家及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分级诊疗落地、家庭医生签约、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康大数据及其人工智能应用等关键领域和重大命题,探索通过“互联网+”整合相关资源,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
工程化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31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及研究实习员22人。近年来,工程化研究中心成功转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血栓弹力图仪等多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联系电话:   
主任:13689807773  
科研办公室:0512-69588166


医疗健康信息中心

一、研究室简介
医疗健康信息中心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3个新型研究分支之一,内设苏州市医疗健康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信息技术与软件系统研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与支撑的双重职能。
中心面向生物医学领域需求,主要从事管理和处理医疗健康数据的信息技术的研发,重点开展图形图像分析处理与高级三维可视化、人工智能临床辅助诊断、大数据云平台等前沿科学与核心技术的研究。同时开展医疗健康领域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主要进行高端医疗器械设备用户软件开发、医学临床辅助诊疗应用软件开发、医疗软件研发质量体系与规范制定等工作。此外还负责建设医疗健康数据智能分析处理共性公共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兼具科研与信息化辅助能力,为相关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
医疗健康信息中心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培养研究生5人。中心承担和参与有10余项国家、省部级、中科院、地市级纵向科研及企业合作横向研发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联系电话:0512-695880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大学网[中国高校网]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6-3 08:30 , Processed in 0.0674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